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NFT兵臨城下,傳統感觀世界的最後保衛戰──樊慰慈

NFT兵臨城下,傳統感觀世界的最後保衛戰──樊慰慈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1年5月

一年多的疫情環境也讓全球不少觀眾日益習慣透過網路平台欣賞藝術展演的模式,甚至喜歡其廉價與便捷。當日新月異的人工智慧和虛擬科技逐漸攻占視覺、聽覺,甚至嗅覺與味覺的表演領域,滿足人類在這些感官享受的需求後,觸覺上的回饋或將是數位世界仍待突破的終極門檻。換言之,連結於指尖和大腦頂葉間的千萬個神經元,將成為人類傳統感官世界的最後防線。

文字/樊慰慈

「音樂須被看見,舞蹈要用聆聽。」近代芭蕾編舞家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1904-1983)這句名言常令人玩味不已。其實不只是具有時間動線的舞蹈,包括建築和雕塑等看似靜態的視覺藝術作品,也常讓我看見彷彿音樂般的流動線條與節奏張力。最近無意間更從平時很少接觸的首飾工藝,體會到行雲流水的音樂感受。那是一件Tiffany的「骨型手鐲」(Bone Cuff),出自3月剛過世的義大利弗羅倫斯名珠寶設計師裴蕊蒂(Elsa Peretti,1940-2021)的經典作品。本身也當過時裝模特兒的她,年輕時就喜歡做些設計。1974年起被Tiffany延攬,40餘年來成為品牌旗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她的作品還包括中空愛心和豆豆項鍊等,造型簡約流暢、充滿詩意,更反映了70年代西方女權意識抬頭的時代精神。

裴蕊蒂為Tiffany設計的經典作品Bone Cuff。(樊慰慈 攝)

觸摸下的流動線條與節奏張力

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從宏觀歷史審視,筆者認為1970年代可比擬為西方文化的第二次「狂飆運動」(Sturm und Drang,原指1770年代反理性主義既有框架的一次文藝運動)。當時歐美在政治上陷入冷戰泥沼,並經歷以阿衝突和石油危機;社會上面臨持續10餘年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尾聲排山倒海而來的反戰聲浪;經濟上則遇到史上首次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不但利率狂升,美國的失業率和通膨指數也雙雙飆高!登月成功後,太空夢卻受政經牽制而被束諸高閣。但在這風起雲湧的時代中,搖滾樂更趨成熟,流行樂壇還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歌。社會既有的秩序和價值觀不斷受到挑戰,女性主義的覺醒,包括經濟獨立和性自主,也隨之萌發。

裴蕊蒂從女性角度為女性設計的首飾,高貴而平易,除大方展現美麗與性感的一面,也充滿自信;風格辨識度極高,且能歷久彌新,不退流行。去年底在《神力女超人1984》片中一幕,女主角黛安娜身穿一席飄逸的白色晚禮服出席宴會,左手腕即配帶著一支金色骨型手鐲,令人印象深刻。裴蕊蒂曾表示,作品的靈感來自她幼時在教堂裡碰觸的一塊人骨!筆者近日偶然實際鑑賞之下,卻發現當這樣的藝術品不只是遠觀,且能上手把玩時,指尖滑過凹凸有致的曲線,視覺上的流動線條與節奏張力剎那間化為觸覺上的跌宕和震顫,直讓交感神經也戀愛了!但有一天,這種感覺會被取代嗎?

虛擬藝術攻城掠地,傳統感官還剩什麼?

數位藝術家畢波(Beeple,本名Mike Winkelmann)的NFT作品Everydays,去年12月網拍出350萬美元的高價,今年3月這項紀錄又被他另一件NFT數位影像拼圖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打破,透過250年歷史的老字號拍賣公司Christie’s以6,930萬美元落槌,名列迄今仍在世的藝術家作品的第三高成交價。電腦數位藝術已行之有年,但NFT,或「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近半年來開始在藝術投資市場竄紅。電腦裡讓人無償任意瀏覽的一幅作品,譬如一個圖像互換格式Gif,一但被創作者賦予NFT電子認證售出,買家實際購得的是由乙太坊區塊鏈(Ethereum blockchain)所發出一長串獨特加密代碼,形同一份驗證作品持有者歷程的電子收據,而非傳統定義下的作品本身。該作品的原創者仍享有其人格權,路人甲、乙仍可免費上網瀏覽作品,持有者掌握的則是特定原始版本的加密電子憑證,未來還可轉讓售出!

本專欄2021年1月號的文章〈紙的悲歌〉裡,提到傳統紙和書香已逐漸被電子化取代的問題。一年多的疫情環境也讓全球不少觀眾日益習慣透過網路平台欣賞藝術展演的模式,甚至喜歡其廉價與便捷。當日新月異的人工智慧和虛擬科技逐漸攻占視覺、聽覺,甚至嗅覺與味覺的表演領域,滿足人類在這些感官享受的需求後,觸覺上的回饋或將是數位世界仍待突破的終極門檻。換言之,連結於指尖和大腦頂葉間的千萬個神經元,將成為人類傳統感官世界的最後防線。30年前有部科幻片《超級戰警》(Demolition Man),只見男女主角柳下惠式地各坐客廳一角,僅憑腦部電子連線即能共赴巫山。很好,請編劇留著慢用,我還是寧可真槍實彈!

裴蕊蒂過世時,她的義大利珠寶設計後輩布琪(Carolina Bucci)曾在IG上感嘆道:「代表性(iconic)是個被濫用的字眼。近年的設計往往淪為趨勢導向的合成品,根本稱不上設計。」好的創意能引領風騷,卻可能因不斷複製而顯得廉價,淪為商品趨勢的「合成品」,失去其固有藝術價值。無論是聽覺、視覺或觸覺,真正不可替代的並非獨特電子憑證,而是實體經驗過程無與倫比的感受。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