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停電迷思:傳統不斷電──樊慰慈

停電迷思:傳統不斷電──樊慰慈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1年6月

日前看到一位瑞士傳產業總裁的訪談,提到隨著新世代客群的投入,市場不斷在演化。產品若永遠走傳統路線就唯有死路一條。「我只能擷取傳統和未來的精華,看看它們是否契合,進而製造出一件優美的作品。……唯獨當事人可以拿捏這種作法的界線。」

電終於來了!但我更懂得珍惜不需插電的事物。

文字 / 樊慰慈

5月13日在台灣的無預警大停電,彷彿為驟然加劇的疫情變化球補上一個下墜弧度。和地震的經驗一樣,停電其實在台灣曾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當天傍晚進入夜幕低垂之際,也不知道這種打嗝式的供電要持續到幾時?我突然想到過去都習慣在家裡存一些火柴、蠟燭、電池、手電筒以及非電子式傳統電話機座的習慣。現在的人對前面幾項都還能理解,但什麼是非電子式傳統電話機座?在停電時又有什麼功用?

過去還不盛行手機和網路的時代,電話是人們對外即時聯繫的主要管道,傳統的電話機座只靠一條電話線即可使用,不需要另外接電線。但後來一些具有答錄等簡單卻多功能的電子式電話興起後,機座都必須另外插電線才能使用。前者基本陽春,後者多元好用,但由於許多國家的電話線電路系統是獨立於民生輸電之外,遇到大停電時,傳統電話機座並無斷訊問題,備用一支放在家裡可以提供不時之需。即使是現在手機當道的時代,若持續性大停電逾兩天,超過大部分手機電池的續航力,傳統電話機座也將發揮救急的功能。

不用插電的傳統機械錶。(樊慰慈 攝)

當插電的都靠不住時,你的價值就被突顯

停電時,我常想到的第二件事情是「時間」,除了心情不耐地等待下次供電時間還有多久之外,我想得更多的其實是相關記錄時間的某些衍伸性問題。現代人大多習慣用手機看時間,但停電時只能不斷滑手機的狀況下,除非有人預先充滿行動電源,手機電池應會在1天左右耗盡。5月13日傍晚,我在臉書上的某個社團裡寫道「當插電的都靠不住時,你的價值就被突顯了!」指的是不用電池、故無換電池問題,純靠發條上鍊產生動力的傳統機械錶,其中又可分為轉動錶冠的手動上鍊,以及利用手部自然擺動時驅動擺陀裝置的自動上鍊等兩種機制。在正常使用下,5年左右進廠保養一次的傳統機械錶,理論上可以讓人使用一輩子,甚至世代相傳。去年7月號的本專欄裡,筆者曾提及代表瑞士傳產的機械錶製造業是如何渡過兩次產業危機,並因成功創造價值,而仍能在近代電子化的時代趨勢中存活,甚至發光。(註1)

我之所以對「時間」如此著迷,除了從事音樂工作的本身即屬於時間藝術之外,也因為從小就對歷史很有興趣。歷史不僅是時間發展的縱線,也包括各個時期各種人文及自然領域橫向的連結,而後者其實是研究歷史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筆者在上期專欄裡提到個人將1970年代比擬為西方文化的第二次「狂飆運動」,並例舉當時從政治、軍事、社會、科技到流行文化上的許多事件。(註2)這次趁停電時一想,時隔50年,那些歷史事件其實並未結束,並持續以變種方式重演甚至擴大中:冷戰未歇,只是主角由美蘇變成美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永遠是中東的定時炸彈;當初馬丁路德.金恩壯烈的民權運動至今仍未替美國基層非裔人民真正平反;女性意識覺醒半世紀後仍有Me too運動,表示革命尚未成功;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從倒V到M型到現今的L型趨勢,中產階級正由盛而衰;登月計畫停頓了50年,突然再度成為多國逐鹿的目標,還加碼一個火星。唯在風起雲湧的70年代,西洋樂壇還有個更趨成熟的搖滾樂和膾炙人口的民歌,近年的流行音樂只能說是一片混沌。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時代腳步是不會辨識年代數字、按表操課的,譬如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提前將歐洲帶入19世紀的新紀元;數百年的歐洲君權及貴族文化隨著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終結,20世紀才真正開始。1980年代起,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數位化科技及隨之興起的網際網路逐漸普及至社會各角落,開始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但2019年底爆發的全球疫情,才讓網路衍生的功能與商機貫徹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並成為新舊時代的分水嶺,從此人類也才真正進入21世紀!日前看到一位瑞士傳產業總裁的訪談,提到隨著新世代客群的投入,市場不斷在演化。產品若永遠走傳統路線就唯有死路一條。「我只能擷取傳統和未來的精華,看看它們是否契合,進而製造出一件優美的作品。……唯獨當事人可以拿捏這種作法的界線。

電終於來了!但我更懂得珍惜不需插電的事物。

註:

1. 〈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PAR表演藝術》第331期。

2. 〈NFT兵臨城下,傳統感觀世界的最後保衛戰〉OPENTIX,2021年5月。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