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台北電影節】如你願意等候,必將有所收穫 ─ 選片人 蘇逸華
「無論什麼電影都看得下去」是蘇逸華的觀影特質,可能也是她之所以能擔當選片人的關鍵:先按捺住躁動的心,讓故事浮出水面,選片人的眼睛如同篩子,在片海中找出動人的珍珠,編織進影展的片單,讓影迷與之相遇……
文字 / 郝妮爾
圖片提供 / 台北電影節
電影一直是蘇逸華生命中無法分割的一個部分,小時候和家人租錄影帶回家、不帶任何成見浸淫於影像世界,不限類型、無論長短,她都能投入,因此後來會選擇投入電影產業,也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當工作跟興趣結合在一起,有種所有願望都達成的感覺。」她說。
選片人特質:再冷門也吃得下去
蘇逸華那份「無論什麼電影都看得下去」的特質,或可說是作為「選片人」的基本門檻吧。「什麼片子都看,恐怖片沒有問題,很冷門、生硬的片也不會排斥。」她舉例,如本次影展的泰國藝文片《天猶未光》,扣合2006及1976年兩次國內的政治運動,以黑白畫面展現,時有如鬼魅穿梭,節奏緩慢,那感覺「有點像是在美術館去看一個比較不一樣的錄像作品」。
圖 / 在鹿特丹影展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的《天猶未光》以泰國學運歷史為題。
蘇逸華聊到諸如此類的作品不少,觀眾必須先按捺住躁動的心,讓故事浮出水面,而選片人的工作正在於此——將這類的作品推入影展名單中,她們的雙眼像是篩子,仔細過篩,交出來的片單也像是一句無聲的提醒:「如你願意等候,必將有所收穫。」
疫情如何動搖電影產業
對蘇逸華來說,選片人的工作雖然免不了繁瑣行政流程,然亦有可喜之處,例如「逛國際各大影展,觀摩世界各地如何舉辦大型活動的。」只是這個「福利」在今年也因疫情的關係被一一取消。
當然,疫情不只是影響選片人的活動範疇而已,蘇逸華觀察到更實際的一個面向,乃是它將如何影響「拍電影」這件事。「其實在過去,光是什麼電影能夠排到戲院去放映,標準都在慢慢變化。現在能夠進戲院的大多都是動作片,例如漫威、或者是最近的《沙丘》。相對來說,一些比較小型的電影、藝文氣息較重的,通常比較沒有機會打進去。這個趨勢的確會影響到電影的產出端,變成電影動輒愈做愈大,或者盡可能做一個小成本的。如此一來,那些卡在中間——想要不顧票房去玩一些顛覆性、充滿挑戰的電影,就可能沒有空間發展。」
而今再加上疫情影響,各式拍攝行程大亂,無論獨立製作或企業支持,都深受影響,蘇逸華相信這將進一步衝擊製作端的想法,「不只是我,身旁很多朋友也有這樣的傾向——例如在居家辦公期間,我們多少會比較沮喪、想看一些比較輕鬆的作品。而這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創作者的想法。」
共同凝視的風景,異地而處的交會
正因如此,在疫情的浪潮之下,雖然推遲一陣子,卻仍然舉辦的台北電影節,顯得更加意義重大。
「還沒有做影展之前,我就會參與國內大大小小的影展,很珍惜每一場、跟很多不認識的人一起看作品的經驗,那種『共同凝視某件事情』的感受無法被取代。」蘇逸華說,這與圈在家中,盯著手機螢幕或電視投放的心情很不一樣。而影展更是一個契機,讓自己跳脫舒適圈去接觸新的東西、藉由各國作品打開視野、「看一看那些自己未曾親身體驗的世界長得怎麼樣。」
「每一年,看著我們選進來的片子,在影展的播放次數可能——頂多4次吧?換句話說,你只有非常非常少的機會可以在台灣看到這部作品。這兩年疫情籠罩,無論是影展的執行方式或者是發行策略,多多少少都反映在那些創作者的作品之中——當然,我也不希望用議題來綁架藝術,不是非得扣合疫情的脈絡,不過這次選片中,我們的確能夠看到創作者一如既往地扣合著我們所處的環境。」
無論觀眾來自哪裡,都能在影展中短暫交會;無論作品源自何方,都有機會與底下發亮的眼神找到共鳴。這是影展的迷人之處,是蘇逸華認為無法被取代的電影魔力。
BOX
蘇逸華
紐約大學圖像傳播管理研究所、台大歷史學系畢業。熱切關注VR生態與創作。多年影展工作經驗,現為台北電影節節目部選片人。
私房推薦片單
♢ 為影癡級觀眾推薦的電影 ♢
《性.愛饗宴》Feast
導演:提姆.萊昂德克(Tim Leyendekker)。荷蘭,2021
「這部片我看得非常過癮,看的時候一直想說:哇賽,顛覆我原本對既定事物的看法耶。」讓閱片無數的選片人蘇逸華也驚呼的電影《性.愛饗宴》,由一則震驚荷蘭社會的案件所啟發——2005年至2007年,3名HIV帶原者將自己的血液裝入針頭,穿梭派對上注射進狂歡者的體內,引發社會譁然。本片以7段作品,融合報導資料、劇場式手法、或是實驗性內容,虛實交錯地分層拍攝。隨著故事的起落,觀眾將一再被導演的詰問挑釁,而迫使自己省思原先成俗的想法,例如身體與性、疾病與社會的關係。
前往購票 ▻▻ https://bit.ly/3C4K4Tw
♢ 為入門級觀眾推薦的電影 ♢
《青春請閉眼》Stop-Zemlia
導演:卡特琳娜.葛諾斯泰(Kateryna Gornostai)。烏克蘭,2021
「拍攝青少年的迷惘,卻不只有青少年才會有的感受。」蘇逸華說,這段幾乎長大成人必經的迷惘過程,是入門電影的好題材。而片中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烏克蘭新銳女導演葛諾斯泰的鏡頭緊緊跟隨男孩女孩,使得演員彷彿一度不再只是角色本身,如自身青春期的具象化,偶爾又以穿插在劇中的訪問,讓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更加貼近,也使青春的混亂毛細孔毫無遮掩地在鏡頭前放大。蘇逸華讚譽:「全片成熟不落俗套,在與心跳同軌的電子音樂節拍下顫動著青春的耀眼。」
前往購票 ▻▻ https://bit.ly/3EgS2uz
♢ 最適合家人和解的電影 ♢
《再見父親》Moon, 66 Questions
導演:賈桂琳.倫佐(Jacqueline Lentzou)。希臘、法國,2021
和解的作品不少,「但這部電影使用冷調型的風格去講故事,所以最後的和解會來得特別驚喜。」蘇逸華說這是導演賈桂琳.倫佐的自傳式電影,擅常捕捉日常的微光,也因手法自然巧妙,反而能抓住那份日常裡的荒謬與無助。「在不會有光明的期待之下,卻在結尾中慢慢看見的微光。」那是一份溫柔的傾訴,也或可說是期待,使得終局的反轉看起來別具意義。
前往購票 ▻▻ https://bit.ly/3k8V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