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臺澳遠距共製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臺澳遠距共製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文/吳孟軒

攝影/Mark Gambino

於墨爾本藝穗節首演、獲得五星評價的《群像》,是由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所編創;史蒂芬妮.雷克曾於澳洲知名的Chunky Move、Lucy Guerin Inc、及BalletLab舞團擔任舞者,其舞作以高度的肢體能力,與大膽詩意的編舞風格聞名,並曾獲多個獎項肯定。

《群像》有著近年國際舞壇少見的大編制,五十位舞者一亮相,還不用跳舞就氣勢磅礴:身著黑衣的舞者們腳尖向內,平躺成一大圓,他們呼吸、延展與碎動,將單一動作連鎖傳遞,宛若縮時攝影下綻放的花朵,於此展開舞蹈。

攝影/Mark Gambino

攝影/Mark Gambino

他們可以是聚散潑灑的水分子,在力量張弛中彼此搭建、碰撞;他們也可以是「人群」的各種切片,例如壁畫,例如軍隊,在力量交纏與頻率共振中,構成「群」的千面。《群像》裡的個體,也與「群」有著微妙的抗衡與連動關係,時而引領「群」的秩序,時而進行自我表述,於是,《群像》的「群」並非同質的單一表情,而是殊異個體面貌的相互聚合。

從墨爾本藝穗節的首演開始,《群像》便皆由學生舞者演出,此次於臺灣的演出亦然。自疫情後,《群像》也全面採用線上遠距排練:去年6月,身在澳洲的史蒂芬妮.雷克,將舞作拆解並錄製為教學影片,提供巴黎夏佑劇院的舞者們預習舞作,再以為期兩週的時間,搭配一位當地的排練指導(本次將由臺灣知名舞者劉奕伶擔任),每天透過視訊與舞者們在排練場裡,一同琢磨舞作的各種細節。談及線上排練,史蒂芬妮.雷克說:「這很不容易,但既然新的時代已來臨,我們就試著適應。」

當編舞者與舞者無法身處同一空間共享呼吸、彼此共振,那麼又該如何透過鏡頭,彼此成「群」?此是舞蹈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的迫切課題,也是《群像》在卓越的編舞之外,另一值得關注的焦點。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攝影/Mark Gambino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攝影/Mark Gambino

你可能會喜歡

2022TIFA 史蒂芬妮.雷克《群像》

2022/4/29 (五) - 2022/4/30 (六)

50位舞者從黑暗中盛開,形成一簇充滿生命力的脈動。隨著繁複的圖案在人體洪流中蕩漾,一個動作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將脆弱的整體從混亂轉向有序。人性中的拉扯,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或舒緩流暢,或緊繃僵硬,他們在完美的不完美中共存,探索共同感知的美與醜,朝令人目眩神迷的集體高潮邁進。

立即前往購票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