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在車上》裡的凡尼亞──貧窮男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2月
小說中提到《凡尼亞舅舅》卻全無著墨,濱口竜介在此發揮其優勢,透過《凡尼亞舅舅》的排練與隱喻,慾望的壓抑,無望的孤獨,精神的危機,人物間的各種情緒,都可看出濱口紮實的編劇功力,夾雜著英文日文中文韓文還有肢體性極強的手語來詮釋契訶夫劇本,與對現代劇場的掌握與創意,有著畫龍點睛般的神韻。
文字 / 貧窮男
2016年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引介了濱口竜介,讓我們認識了這位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的電影狂,風格有點卡薩維蒂、有點楊德昌,或是成瀨巳喜男、或是他在東京藝大研究所的恩師黑澤清,但濱口的影片更為獨特,看似平凡生活,卻能不斷堆疊出深刻體會,道盡現代人生活的各種滋味。
接下來的作品則讓他成為繼是枝裕和後、全球影壇最關注的日本導演,2018年以《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入圍坎城影展競賽單元,2020年與黑澤清合作的《間諜之妻》拿下威尼斯銀獅獎,2021年《偶然與想像》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而將在2月上映的《在車上》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費比西等4項大獎。
製造村上小說的凡尼亞弦外之音
小說中黃色的SAAB到電影中變成紅色,導火線雖都因主角西島秀俊罹患青光眼而請了司機,但電影中轉為廣島藝術節主辦方的堅持。短篇小說讓改編有很多可能性,小說中的夫妻花了許多時間才走出喪女之痛,卻因男主角班機更改返家而發現妻子外遇,他靜靜關門離去,而夫妻間卻相愛如常,後因妻子過世,所有的疑問卻反撲成為精神上的磨難。
而人與人間因這個說不出口也無解的難題,觸發了彼此的關係,這是濱口所擅長處理的,男主角和妻子外遇對象,與司機之間、韓國翻譯,還有演員,站在村上的架構上長出血肉與真實,小說中提到《凡尼亞舅舅》卻全無著墨,濱口在此發揮其優勢,透過《凡尼亞舅舅》的排練與隱喻,慾望的壓抑,無望的孤獨,精神的危機,人物間的各種情緒,都可看出濱口紮實的編劇功力,夾雜著英文日文中文韓文還有肢體性極強的手語來詮釋契訶夫劇本,與對現代劇場的掌握與創意,有著畫龍點睛般的神韻。
我最喜愛的《凡尼亞舅舅》翻拍電影,就是法國導演路易.馬盧的《泛亞在42街》(Vanya on 42nd Street),他曾四度入圍奧斯卡拿過一座外語片獎,也拿過坎城大獎與威尼斯影展的兩座金獅獎及兩座評審團大獎,是少數獲得三大影展肯定又能受到奧斯卡青睞的歐洲導演。片頭是1994年紐約街景,劇場導演安德烈.格雷戈里(Andre Gregory)邀了一些朋友,包含長期合作的演員兼編劇華利.蕭恩(Wallace Shawn),在42街口相遇,過馬路來到從1983年停業的電影院。
電影開頭時眾人還在讚美劇院裡的裝飾、看似閒話家常中,就過渡進入了劇情,本來躺在椅子上打盹的蕭恩扮演凡尼亞舅舅,看似沒著裝的走位排練,觀眾就像在劇院中被邀來的來賓,兩小時的舞台走位排練,精采得讓人目不轉睛看到最後,忘記了鏡頭的存在、或這其實是一部電影。劇本採用了大衛.馬密(David Mamet)的改編版,這部片像是舞台劇完整的呈現。
安德烈.格雷戈里的劇場因緣
片中的劇場導演格雷戈里,1968年成立劇團「曼哈頓計畫」,1969年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首次到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演出後,格雷戈里就成為葛氏在美國最有力的推手,安排他到各大學授課,與不同時期的創作者合作,葛氏也邀請格雷戈里到波蘭參加實驗性戲劇活動,這一切都收錄到路易.馬盧電影《與安德烈晚餐》中。
1980年,路易.馬盧剛拍完《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9月在威尼斯影展首映並拿下金獅獎,同時也娶了美國女明星甘蒂絲.柏根(Candice Bergen),雙喜臨門。馬盧拍《大西洋城》時認識了蕭恩,蕭恩在片中演出一個小配角但令人印象深刻,他當時跟馬盧說正在寫一個劇本,完成後寄給馬盧看,卻在某天接到馬盧的電話,說無論如何都要參與這個計畫。
蕭恩心想怎麼可能,這是開玩笑吧,然後他們就在1980年冬天拍完了這部神奇的Cult film。內容就是蕭恩與安德烈一起吃晚餐,聊了許多安德烈在波蘭的神奇劇場體驗與印度靈性之旅,與蕭恩安於現狀的詮釋相互抗衡,句句發人深省。片中安德烈也提到他的妻子、拍了三部葛氏紀錄片的導演梅賽德絲(Mercedes Gregory)。
《在車上》可以延伸許多不同的閱讀,可單純享受濱口竜介的影像敘事,也可看看村上春樹的小說或歷年來改編的電影,當然看完「凡尼亞舅舅」的相關影片,也會更深刻理解濱口對劇場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