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貧窮男專欄】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6月

到了6月最想做什麼事?高唱著陳昇的〈Summer〉,同時跳進大海。

台灣四面環海,偏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海洋被視為禁忌,海岸線成為軍事重地,錯失擁抱大海的機會,只能從電影中去追尋那神秘的未知。

文字 / 貧窮男

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頒給南非Netflix製作的《我的章魚老師》,神奇捕捉了章魚與人類的交流,透過自由潛水的方式拍攝,受限於每次只能下水拍個幾分鐘就必須浮上水面換氣,前後以1年時間,每天下海尋找同一隻章魚互動的過程,不但拍下章魚超乎尋常的生存智慧,同時展開跨物種間彼此探索的信任。這是少數透過單一物種的細緻描述,來讓我們認識海洋的神奇博大。

另一類影片則獵奇般地展現海洋的神秘多樣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如1991年盧貝松的紀錄片《亞特蘭提斯》,或是2009年史上投資最大的法國紀錄片《海洋》,耗資5000萬歐元,以5年時間,動用12個攝製組、70艘船,在全球50個海域,拍攝上百物種,超過500小時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關素材,帶領觀眾探索充滿奇趣的海底世界。然而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原因,不得不提到水肺發明人庫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他於1943年改良發明的水肺,大大增加了人類在海中停留的時間,為人類的海洋探索,如登月一般,帶來了里程碑的一大步。

永遠的紅帽子船長

庫斯托是海洋世界的傳奇人物,除了水肺外還發明海中推進器,同時身兼學者與探險家,製作拍攝了無數的海洋紀錄片,而這一切始於他於1956年和路易.馬盧合作的電影《寂靜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創下坎城影展首次將金棕櫚獎頒給紀錄片的紀錄,隔年奪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當時庫斯托已是法國最知名的人物,路易.馬盧還只是巴黎高等電影學院的學生,在日後的訪問中被問到為何庫斯托會選他來合拍這片時,路易.馬盧回答:「因為我會游泳。」但他卻在拍攝期間潛水導致耳膜爆裂,無法繼續下海。庫斯托後來受到美國電視台邀請,拍了非常多的海洋紀錄片,除了1964年再度以《沒有陽光的世界》拿下奧斯卡紀錄片獎,都無法再超越跟路易.馬盧合作的《寂靜的世界》,卻以戴著紅帽在浪濤中拼博的老船長形象,帶動了潛水與海洋探險的熱潮。

《寂靜的世界》以清晰逼真的圖像、絢麗奪目的色彩,向世人展示了一個人類完全陌生廣袤深邃的海底世界。因為路易.馬盧的加入,少了學術的嚴謹,多了對未知的好奇與人文的探索,關心的不只是海洋裡頭的世界,而是「卡里普索號」船上組員的各類專長,水肺雖然提供了氧氣,但還有壓力的問題,在海底怎麼拍35厘米,同時也拍下庫斯托帶上船的愛犬,隨著海浪在沙發打盹滑來滑去的畫面,後來魏斯.安德森在《海海人生》中也模仿上述畫面,來向庫斯托致敬。

在海中挑戰自我也追求美感

1974年,當時72歲的德國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謊報只有52歲,以報名水肺潛水課程。之前她因直升機失事墜落傷到脊椎,發現在水中就完全不痛,往後20多年,便和小40歲的男友,長期在海底拍攝紀錄片, 100歲生日時在柏林的動物園發表了紀錄片《水下印象》。這個曾以《意志的勝利》、《奧林匹克》中的攝影技法及美學上高度成就,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導演,即使戰後受到納粹戰爭罪的指控入獄到獲赦,她仍然努力活出不凡人生,並沒有放棄對美的追尋。不同於庫斯托的科普或好萊塢大白鯊式的娛樂,《水下印象》以其獨特的美感拍出海洋世界的動人生態。

提到自由潛水,不能不提盧貝松1988年的《碧海藍天》,保存了水肺發明前的木筒頭罩裝置,在海底下因壓力導致意外的一幕。最近重看導演版,竟然比當年美版多出50分鐘,結尾的不同使得原先美版顯得畫蛇添足,多出來的部分大多是對雅克感情世界的描述,對海豚(大海)與喬安娜(人世)間的抉擇,開始思考緣分與宿命、宿命與本命間的微妙不同。小時候看《碧海藍天》時,關注在潛水的挑戰極限與對擁抱大海的渴望,一般人自由潛水大約10公尺,專業的大概可到20公尺,但電影中的潛水員雅克,心跳可以降到跟海豚一樣不可思議的27下,挑戰到人類極限下潛129公尺。根據AIDA公告如電影中的NLT式的潛水記錄,在2007年已經創下216公尺的紀錄,迄今無人能破。

台灣有著漂亮的海域,疫情間或許能替代出國讓人打開眼界,認識大海讓我們更崇敬大自然的奧妙,也能反思海洋環境的污染,學習謙卑與浩瀚的海洋相處。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電影中的編舞

讓電影不朽的《馬克白》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