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樊慰慈專欄】音樂與政治,從一個體壇歷史事件談起

【樊慰慈專欄】音樂與政治,從一個體壇歷史事件談起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2年7月

據傳在寄出的最後一封信中,隆請歐文斯務必到德國看他的兒子卡爾,讓他知道「當我們不被戰爭拆散的時代是什麼樣子,人們在世上本可如何共處。」戰後歐文斯曾到德國拍一部柏林奧運的紀錄片,並見到已長大的卡爾。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制莫斯科奧運,同年歐文斯逝世前曾致函卡特總統試圖勸阻杯葛行動,因為「奧運精神應被視為休戰,是超越政治的。」

文字 / 樊慰慈

筆者在大學教書多年,自認最有趣的一門課是「音樂美學」,因為除了在導論裡要教音樂起源論和針對藝術本質之剖析等老生常談的議題外,我還有個獨門的音樂美學延伸單元「音樂與運動競技之間的聯想」。其中包含4個探討層面:

  1. 從運動員的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的節奏及律動;從三分遠射或投手投球的曲線體會旋律線條。

  2. 比較觀看運動競技及藝術表演時,各種觀眾行為模式及現場氛圍的異同。

  3. 各類運動項目都有明確的規則,各類音樂創作和演奏也有狹義及廣義的規則,在本質上兩者最大的差異為何?

  4. 各類運動項目的存在與競技型態是難以分割的;音樂和比賽又處於何種關係?

透過以上看似風馬牛不相干的兩類文化活動的深入比較——是的,筆者將體育視為人類文化的範疇——我希望學生們不但藉此多認識各種體育競技的趣味所在,驀然回首間,也能更深切地理解音樂行為的本質。在特定背景下,音樂和體育事件也可能被賦予某些社會,甚至政治的意涵。譬如在1936年柏林奧運中有位揚眉吐氣的非裔美國田徑名將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筆者每當憶及此事都有很深的感觸。

種族歧視的表裡

首先來點歷史背景說明:1931年仍屬威瑪共和時期的德國,成功爭取到1936年的奧運主辦權。但1933年已改由希特勒全面執政,更是傾力要將奧運辦好,除宣揚納粹國威,更企圖藉此證明雅利安人的種族優越性。當時二戰尚未爆發,但賽前在美國及部分西歐國家已有杯葛比賽的聲浪,主要是由受納粹極權體制排擠的政治反對勢力和猶太人團體,及其同情者發起,認為參賽無異於替納粹背書。但美國奧委會主席Avery Brundage以政治不宜干預體育為由,並在主辦國迫於國際壓力而同意平等對待猶太及少數族裔選手的條件下,應同意參賽。結果該屆比賽仍有49個國家與會,為奧運成立至當時參賽國最多的一屆。

弱冠之齡的歐文斯當時在美國體壇已因打破數項紀錄而嶄露頭角,自然有說客希望他能參與聯名抵制奧運。諷刺的是,當時美國社會仍有嚴重的種族隔離現象,黑人無論在謀職、就學、求醫,或甚進入某些餐廳、旅館時都會吃閉門羹,連搭公車也只能擠在後排座位。因此有美國的非裔傳媒認為由白人發起的杯葛運動根本是偽君子行徑!後來歐文斯等一批非裔美國運動員參加柏林奧運時,主辦單位依約讓他們和各地白人選手一同搭車及進駐同樣的選手村。反而是回到美國後,在慶功大會上他們必須被隔開從紐約華爾道夫大飯店的側門搭貨梯進入宴會廳,也未受邀到白宮接受羅斯福總統的表揚!

人們在世上本該如何共處

歐文斯在柏林奧運先後奪下100米、跳遠、200米、400米接力的金牌,過程中征服了滿場德國觀眾,不斷聽到以德文呼喊「歐文斯!歐文斯!」並蜂擁趨前索取簽名。雖然德國最終獲得當屆奧運最多的獎牌數,歐文斯事件卻令納粹文宣部長Joseph Goebbels在日記中引以為恥,更粉碎了希特勒企圖藉競賽宣揚雅利安人優越感的夢。但過程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歐文斯在跳遠初賽時兩跳均踩線犯規,瀕臨淘汰的最後一試前,德國競爭對手,當時歐洲跳遠紀錄保持人、金髮帥哥魯茲.隆(Luz Long)主動提示竅門,結果歐文斯順利晉級,決賽時更一舉奪金並破世界紀錄。頒獎典禮後,屈居第二的隆大方地趨前挽著歐文斯的手臂,繞場接受觀眾歡呼,蔚為佳話

賽後兩人仍保持通信一陣子,唯二戰時隆被徵招入伍,不幸戰死於西西里島戰役。據傳在寄出的最後一封信中,隆請歐文斯務必到德國看他的兒子卡爾,讓他知道「當我們不被戰爭拆散的時代是什麼樣子,人們在世上本可如何共處。」戰後歐文斯曾到德國拍一部柏林奧運的紀錄片,並見到已長大的卡爾(影片28:00起)。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制莫斯科奧運,同年歐文斯逝世前曾致函卡特總統試圖勸阻杯葛行動,因為「奧運精神應被視為休戰,是超越政治的。」

今年初俄國入侵烏克蘭,引發美、英帶頭對俄國全面抵制,許多俄羅斯體育好手及音樂家也無法倖免。未來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人們對此會有何種看法?下期專欄將從本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的一項決定談起。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如何為藝術尋找一條不用再苦撐的道路

藝術也需向馬斯克取經?

藝術也能向路易威登取經?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