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貧窮男專欄】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7月

荷蘭的面積與人口跟台灣相當,土地皆為平地且比台灣大一點,人口比台灣少500萬。但只要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就會有一座千人的大劇院,整個荷蘭有150多個大劇院,但市場非指劇院數量,而是消費人口。對表演團隊而言,歐盟的成立讓跨國巡演的複雜流程,簡化得像國內巡演。同時也因劇院多,對節目量的需求高,成為正向循環,讓產業處在興盛發展的狀態。

文字 /貧窮男

上世紀90年代後,美國現代舞和歐陸舞蹈的消長,呈現了黃金交叉,一般分析都放在美國現代舞大師的凋零,以及舞團靠企業贊助的比重過高,當朱利安尼市長在紐約宣布禁菸、菸商莫里斯大砍補助、911事件、次級房貸爆發雷曼兄弟倒閉等種種因素導致經濟衰退,都加速美國在世界現代舞壇的地位搖搖欲墜。但種種利空分析,多是美國觀點,至於歐陸舞蹈的利多分析,卻少人論及。

歐盟讓表演市場變大,表演藝術也興盛

美國現代舞能獨霸全球有其歷史意義與背景,而當時歐洲的古典芭蕾即使在冷戰時加入了蘇聯芭蕾體系,也只是打了強心針,創作面上卻難有突破,更遑論對社會對當下人性的反饋,於是貼近人心的現代舞便迅速地征服了歐洲。但我認為歐陸舞蹈的崛起,除了有現代舞的刺激,歐盟的成形也是重要關鍵,這意味著「市場」擴大。

以荷蘭為例:歐盟的文化政策奠基於1992年在荷蘭簽的「馬斯垂克條約」。即便歷經1997年「阿姆斯特丹條約」、2009年「里斯本條約」,基本內容並無變動,主要在各會員國多樣性的基礎上,敦促交流、對話與協助解決困難,多半扮演著資助和設定方向的角色。而荷蘭的面積與人口跟台灣相當,土地皆為平地且比台灣大一點,人口比台灣少500萬。但只要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就會有一座千人的大劇院,整個荷蘭有150多個大劇院,但市場非指劇院數量,而是消費人口。對表演團隊而言,歐盟的成立讓跨國巡演的複雜流程,簡化得像國內巡演。同時也因劇院多,對節目量的需求高,成為正向循環,讓產業處在興盛發展的狀態。

先前訪問過一些常在國際闖蕩的舞團,有沒有國際經紀人找上門?通常國際經紀人的第1個問題都是:「你們能給我多長的時間?」,對國際經紀而言,團隊每年最少要有2到6個月的巡演期,低於兩個月等於白忙一場,雙方都賺不到錢,他們精打細算填滿每個檔期及安排最佳巡迴路線,要打平所有旅運成本,彼此都能獲利的最短巡迴時間是兩個月以上。因此常見炙手可熱眾所矚目的編舞家,都有巡迴團的編制跑舊作,同時又有主力新作品在醞釀演出,舊作巡迴產生出的經濟效益,回饋到新的創作上,這就是市場。

10多年前舉辦的兩岸三地小劇場論壇,台灣與香港的導演,聽著北京導演的分享:「一齣戲的基本檔期是3週21場,若賣得好還會延長檔期,若劇院有500個座位,一張票80人民幣,完售的基本保障大概就是80幾萬人民幣,就能決定製作的規模,反應不錯還會有其他城市邀約,以及劇院搶著簽新戲檔期……」台灣和香港導演沒能吭聲,而這就是市場。

美國電影操作市場的正向循環

市場還有其他的玩法,1996年以前台灣的電影環境,所有片商都是獨立片商,到市場展競標電影版權,美國電影暑假檔大片,20萬美金起標,照理說買到賺到,但同業間相互競標,喊到100萬美金,加上買片回來還要跟銀行借錢來行銷,就算大賣也賺不多。後來出國買片前會有大老出面喬競標的事,大家輪流賺,不用把錢都給了美商八大。這讓美國電影的海外版權成長受挫,於是在1996年美商八大展開全球化的策略,在各大城市成立子公司,只要投入行銷預算,票房全部進自己口袋,從此全世界各大城市的電影票房前5名幾乎被美國電影壟斷,重創其他電影大國的市場,各國大導演募資變得困難,產量銳減,美國海外市場票房瞬間提升兩、三倍,營收整整是美國市場的三、四倍。因為拍電影賺了錢,好萊塢重金延攬最好的編劇與團隊,用更高預算拍出更多電影,讓電影市場永遠熱絡不缺話題,透過市場廣度來達成正向循環。

台灣舞蹈好像也面臨著僧多粥少土壤貧瘠的問題,事實上所有產業都有一樣的困境。林懷民老師早在上世紀70年代去海外演出時,就看見台灣商人提著007公事包,積極地穿梭在各個機場,尋找訂單布局全球市場。不同市場的經驗很難複製,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策略思維,在面對生存困境時,找到適合的市場,需要更大的決心與努力,同時也得面臨更大市場的競爭,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腳印地探尋開拓的可能性。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電影中的編舞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