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專題|OPENTIX編輯臺2022年7月

文字 / 吳岳霖

攝影 / 劉璧慈

圖片提供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說「掰掰」或是「再見」,都是告別的動作與用詞,一個揮手、一句話語其實也帶著「下一次再見面」的可能;但面臨親人、朋友的死亡,像是再也無法見面的最後一次道別,又該如何說出口?於是,編劇狗比與進港浪製作所合作的《掰掰見習生》,藉由兒童劇的方式,將每個人一生當中可能很早學到的「掰掰」,思考到最後一次的告別;或者,重點不是「說掰掰」,而是告別前的陪伴,在劇場裡進行一次練習。

從親身經驗開始的創作與對話

編劇狗比之所以創作《掰掰見習生》這個劇本,源於家中的狗因病過世,而她看見從小與牠一同長大的女兒透露出的悲傷模樣,成為她在2020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件」截止前夕的靈感。

狗比說,她們母女與狗「三人」一起生活,互動很緊密,而自己觀察女兒在狗生病的那一個月裡好像漠不關心,但狗走了之後才發現女兒其實比她還要傷心。後來她想:「這跟小朋友的表達能力有關。」對她們來說,狗跟家人一樣沒有差別,而女兒也在這時開始理解什麼是死亡。因此,這個劇本藉著男孩這一趟「學掰掰」的見習之旅,與旅途上善良的柑仔店阿婆、鬼靈精怪的女孩,還有老狗師傅,陸續完成屬於他生命歷程的任務。

對導演孫唯真來說,要怎麼跟小朋友討論死亡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而她在兩年前看到狗比的劇本時,認為:「狗比用了見習生的邏輯在處理,是個有趣的視角,如何以第三者的角度,陪伴靈魂走完最後一段路。」這也與她這兩年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她說,自己的父親兩年前罹癌,到上個月過世,這段時間裡,自己剛上小學的外甥女除面臨外公的生病與死亡,還有母親的離異,而有行為倒退的現象。她說:「小朋友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許是語言不夠,只好用行為來表達。」孫唯真說出了她充滿心疼的理解。

《掰掰見習生》雖是個虛構的劇本,卻與編導的親身經驗互為表裡,關於告別得做的練習,不只是在劇場,其實是在她們各自的生命過程裡,輕輕訴說不容易開口的種種話語與心情。

圖 /《掰掰見習生》排練現場。

圖 /《掰掰見習生》排練現場。

用沉浸體驗的方式尋求回到生活的理解

《掰掰見習生》其實是狗比第一次創作兒童劇劇本,「自己把它當作記錄。」她想的是用劇本創作將女兒與自己的這次經驗留下,同時也想著要打開多數人對兒童劇的刻板印象。狗比說,自己住在圖書館旁,多年來與女兒累積了大量的繪本閱讀,也在裡頭擔任說故事志工,漸漸體認到:「給兒童看的故事就是兒童劇。我們有時候太小看兒童,以為他們不懂,但往往是被我們自己的標準答案所限制。」於是,《掰掰見習生》選了個不容易表述的題材,嘗試用兒童的理解方式加以詮釋。

孫唯真則重新拆解了《掰掰見習生》劇本的敘事模式,運用沉浸體驗的形式,讓所有進入劇場的人都能親身體驗見習的過程,關於死亡、或是遺失,並且擁有勇敢、觀察力與溫暖的心。她也強調,自己希望演員用大朋友、小朋友來稱呼參與者,而不是爸媽,因為她明白陪著小朋友進到劇場的成人,可能擁有不同身分;同時,他們不過是年齡差異,會因為《掰掰見習生》的設計而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孫唯真所期待的是,離開之後,大、小朋友可以有更多討論,然後將這些帶回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我就是寫完這個故事。」狗比將劇場詮釋的權力交給導演,自己只是期待著《掰掰見習生》能夠讓小朋友可以獲得支持與被理解的感受,而大人則是透過故事重新檢視自己的親子關係,找到更有品質的陪伴。因此,所有人走進劇場都能夠於見習任務裡,尋找到各自的生命課題,不一定有答案,但能留下更多討論。

猜你現在就想知道

2022臺北兒童藝術節:《掰掰見習生》

2022/7/22 (五) - 2022/7/24 (日)

更多《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線上專題

從線上互動到實體 《名叫中間的地方》邀請觀眾用想像力擁抱劇場

為孩子說一則戰爭的故事 《回家》讓戰場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