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編舞家養成記

【貧窮男專欄】編舞家養成記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8月

編舞家的腦袋裡裝了什麼?為什麼幾組簡單的動作,就能帶來情感上的衝擊與共鳴?這樣的情緒氛圍,文字可能要花上好幾千字來醞釀,戲劇可能要幾十分鐘的鋪陳來營造;編舞是不是有什麼手法,使它在當代藝術中成為顯學?美術館找來編舞家,歌劇找來編舞家,戲劇與電影也用上編舞,到底編舞家是怎麼創作?

文字 / 貧窮男

因為好奇,我常央求編舞家排練時讓我在旁觀察。以前去看林懷民老師編舞,作品已進入後期,林老師注重畫面協調,四處奔跳的舞者在那裡錯身,高度要到達哪邊,什麼時候SOLO,什麼時候收放……現場看到的多是視覺構圖的細節調整。但在創作初期,林老師總將自己關在他的個人視聽間,焦慮地狂抽菸,回顧大量DVD收藏。10多年前有回去林老師家,他一開門看見一隻小強閃過,就說:「啊!我看見夏天的影子,趕快來買張艾嘉(蟑愛X要不要來業配)」眼前這位大師編舞家,是個幽默的詩人,隨口一句話有著極高的創造力,又十分接地氣!我想這就是編舞家的特質了。

到底要看天分還是努力?

編舞到底要看天分還是努力?羅莎舞團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開辦了P.A.R.T.S.編舞學校,教授她的編舞技法,是不是上了課就能和她一樣厲害甚至青出於藍?我不知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看看出身此校的西迪拉比,只能說祖師爺賞飯吃,P.A.R.T.S.如今應該也以他為榮。就在我認定編舞這事得靠天分時,突然接觸到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的編舞功課,讓我眼界大開,受益良多。

來自西班牙,從荷蘭舞蹈劇場的舞者到獨立編舞家,瑪芮娜可是有著經紀人與研究助理的編舞家。和舞蹈空間舞團合作10年5個作品,她的作品有著清晰的命題、從文學與電影取材,透過歷史與哲學深掘,來呼應當代生活,交織成為立體而鮮明的結構,我從《時境》被圈粉,到《反反反》第一次採訪她,就被滿滿的女性主義思潮嚇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瑪芮娜面對編舞的功課,彷彿交出一篇篇的碩博論文一般,下盡功夫,等看到舞作時,卻又完全貼近真實生活,那些嚇到我的思潮,全都內化到日常事件的選擇、物件運用與空間的關係中。我開始明白,創作的企圖可以很廣,不管是博學多聞的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或是販夫俗子來觀賞,都能從中獲得不同的深度或娛樂。(註)

註:瑪芮娜先前作品的編舞功課,詳細內容請參閱《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平珩的國際共製心經驗》。

瑪芮娜的編舞功課

8月下旬將演出的新作《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受到美國科幻小說家Octavia Butler 1993年的作品《播種者的寓言》Parable of the Sower啟發,描述在末世氛圍中,一群人努力想要存活下來的旅程,以科幻小說勾勒作品的骨幹,然後透過幾部她所列舉的電影,來建構作品的血脈與思想。瑪芮娜的編舞功課,資料蒐集旁徵博引,研讀吸收後再轉譯成舞台形式,使用不同的聲音層次、器樂、肢體、物件發出的種種聲響,彼此的對應或是與土地間的關係,來刺激觀眾的想像,或是重新思考與質疑。

編舞家功課參考的5部電影有:拉斯.馮.提爾1998年的《白癡》、今村昌平1983年的《楢山節考》、2020年同時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語與紀錄片的《大地蜜語》,以及1973年的cult片《異教徒》The Wicker Man,還有闡述法國作家Glissant畢生理論精華的紀錄片Edouard Glissant: One World in Relation

這幾部影片中有著共通的議題,幾乎都在封閉空間的困境中,面對生存有著不同的手段。拉斯.馮.提爾在《白癡》紀錄片中對著鏡頭,得意於自己的絕妙創意:「我覺得我會早夭,因為天妒英才」,藉由裝白癡來博取同情,獲取各種好處與豁免權,同時嘲笑著世人的偽善,每個裝白癡的初衷不盡相同,卻成為他們共同的生存法則。《楢山節考》的世界更為殘酷,為節省糧食消耗,次子之後是不允結婚,70歲長者還得被背上山等死。《大地蜜語》更展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貪得無厭終遭反撲……在這個年代,在不同團體中,生存是個複雜的問題。

編舞家如何養成,與觀眾如何觀看是兩碼子事,觀眾不需要知道這些功課,就像詩人羅青《吃西瓜的方法》第一種,吃了再說,《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到底如何,先進劇場看了再說!

註:瑪芮娜先前作品的編舞功課,詳細內容請參閱《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平珩的國際共製心經驗》。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跟著電影,跳進清涼大海

台灣電影中的編舞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