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音樂收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小樹x 陳謙對談 (上)

音樂收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小樹x 陳謙對談 (上)

圖 / 左:陳謙 ,右: 小樹

【人人,各有所藏】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2年8月

小樹與陳謙,兩位不僅過去皆曾擔任金曲、金音獎評審,也是目前蓬勃發展的台灣獨立音樂圈推手 ; 而若論及國內外音樂產業的發展,也少有其他人比他們更通曉。當「買CD」這個行為,慢慢在這個時代裡消逝,分為數位音樂頻道總監以及唱片行主理人的兩位,對於「收藏音樂」,會有什麼深入且獨到的觀察與剖析呢? 從兩人的對話,我們不僅看到「收藏音樂」的意義變遷,更引領我們重新思考「聽音樂」這件事。(此篇為對談上集)

文字 / 謝賀銘

攝影 / 謝瓊芬

OPENTIX: 在談音樂收藏前,讓我們先來聊聊聽音樂在當代生活的重要性。
您們認為這個重要性,是有世代差異的嗎?

陳謙 (以下簡稱謙): 我舉客人的例子好了,因為他們畢竟比較不像我們工作需要一直在線上。假設他們今天工作型態改變了,讓他們沒時間聽音樂,或者沒有預算繼續買實體發行,那就變成他們在人生某個階段,跟音樂產生斷層了。

小樹 (以下簡稱樹): 我們的文化與社會裡,並沒有一直鼓勵大家把聽音樂當成是一件重要的事,音樂一直要不是被放在娛樂、休閒或是附屬,要不是就放在比如說要做報告或研究。許多國外電影在描寫各個不同國家的人如何生活時,很多國家的人會覺得「怎麼可以沒有音樂」。這件事情是有一個很強烈的信念的。

謙: 我覺得落差還存在於: 如果今天你的長輩是不聽實體音樂的,小孩也不會跟著使用實體聽音樂,更何況是買CD了。

樹: 現在還是會碰到滿多新的創作人,爸媽差不多我們這個年紀,他們會說最早聽音樂的啟蒙就是爸媽,爸媽聽什麼,他們就開始聽什麼。也就是說我們這一輩有很多人,他們之前的音樂遺產,會轉交給下一代,

謙: 我有客人的音樂品味,就是從上一代交接過來的,就是他來唱片行的時候,我發現他都聽五六年級生聽的東西,以前可能就坐在爸爸的書房裡,跟著爸爸聽音樂,所以爸爸的文化財產,就變成是像他所擁有的。但也有另外一種人,就像我剛剛講的,爸媽已經沒在聽音樂。然後也有年輕一輩的樂團會說,我沒有買過CD,但他們現在自己卻要發片。現況就是這樣。

我們以前那個年代是一定得花錢買,才可以聽到想聽的音樂,然後之後出現了燒錄,也有MP3。一直到現在,就比較沒有人要花錢在音樂上了。

樹: 重點是,你要不要持續做聽音樂這件事?你覺得你的生活裡頭什麼東西是有價值的?因為聽音樂是件很個人的事情,即便你與大家分享串流平台上的歌單,可能歌單都不完全能夠展現你的性格。聽音樂很多時候,是來自你自己的修養。但我們現在不太有時間留給「修煉聽音樂」這件事情。

圖 / StreetVoice總監 小樹

圖 / StreetVoice總監小樹

OPENTIX: 聆聽音樂習慣的差異,是否跟許多音樂發行的型態轉換有關呢?

樹: 其實現在已經可以不需要唱片公司了,音樂人可以找代理發行商協助數位發行。這些事情相對來說,後頭已經很多人幫你處理掉。你也可以不在意數位收入,因為數位收入可能非常有限。有新歌你就po在臉書上,基本上也就算發表了。以前沒有這種平台。假設你是一個有十萬人追蹤的網紅,基本上你歌丟在頁面,就差不多等於是發行了

謙: 應該說「發行」這件事情跟以前的難易度是有落差的。就像小樹講的,臉書上貼了、或youtube上貼了,好像人家就覺得說你已經發了什麼。

元氣唱片行主理人 陳謙

圖 / 元氣唱片主理人 陳謙

OPENTIX: 那麼當我們提到所謂的音樂發行,是否就不限於實體了? 像是CD對於我們所處的世代,意義為何呢?

樹: 我覺得就像剛剛講的,「發行」意義已經移動。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那些沒有買過實體的年輕音樂人要發實體,那他們到底是怎麼看實體這件事的呢? 還是覺得我既然進來這個產業,我一定要得到一個實體,才算是對我自己的尊重?

謙: 有兩種。一個就是像你講的,有實體,他可能覺得那個存在感是有的。另外一種就是回到這幾年,我一直在講的: CD現在就是周邊商品。假設你要辦活動,你也不見得會去開版型做T-shirt,所以你的CD就變成你的基本商品,那買的人,真的可能沒有拆開播放過。那它就是一種支持、一種收藏。就像拍謝少年的毛巾,一堆人可能買過,為什麼他們還是要買? 就是要來收藏啊。

樹: 因為披在身上可以宣示我是拍謝的粉絲(笑)。你可能會覺得說,專輯變成周邊商品,好像很心酸,但這是事實。而且種種周邊商品比較起來,像T-shirt、毛巾這類的,它們的衍生性、延伸出去的社群意義比較大。我可以帶著拍謝的毛巾去《大港開唱》的場地打卡,但我不太可能隨身帶一張專輯過去。所以我說現在所有的動作,都是社群性動作。

謙: 你只要為了社群而行動,你就回歸到周邊商品這個連結。

圖 / 元氣唱片行一隅

OPENTIX: 這樣聽來,我們傳統認知裡的「收藏唱片」這件事,是否已經慢慢轉化為更廣義的「收藏音樂周邊商品」了? 而且這個商品也不一定是實體存在的?

樹: 我們這個年紀、或再長一點點的那代,當時的習性就是去累積唱片收藏。即便年輕人可能不會追隨這個腳步。他們看到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哇,很驚人。

謙: 應該說,以前我們的收藏音樂的行為不一樣。你要去唱片行購買、挑選,然後購買之後,你要一個地方存放。那個就是你的收藏,是一種成就。但是現在你可能變成是手機裡面放了多少檔案。

樹: 可是現在手機也不需要檔案了啊。

謙: 好,總不能以後給你的後代一顆硬碟吧。或許未來要給他的是一組到雲端的帳號跟密碼。

樹: 你看現在講收藏 : 大家已經漸漸不會真正擁有。在這個隨時都可以串聯到網站的時代,你何以需要那些檔案。而且未來頻寬越來越快的時候,你擁有檔案的意義已經是零了。那我覺得這件事情同時反映出幾個價值、幾個狀態,就是比如說當你用串流平台,除非你有特別需求,不然你應該都聽這個頁面打開來推給你的那些新東西。那我們也都發現,現在年輕一輩越來越不知道老歌是什麼,因為整個環境,並沒有提供他們往老的地方去追尋的動機,因為他不會沒事去聽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或巴布狄倫(Bob Dylan)。除非你有一個當紅的電影或影集提到這個啦。(比如說影集《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又捧紅了Kate Bush的八零年代金曲《Running Up that Hill》。)

圖 / 元氣唱片行一隅

謙: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變成說,比如像五、六年級生,就有消費能力去支持老一輩的音樂人,所以這些老一輩的音樂人,就是一直在發更貴的套裝,或者是其他舊瓶新裝。

樹: 我覺得CD的銷量到了一個底了啦,應該不會再掉了。論音質跟方便,其實CD怎麼都沒有比黑膠差,但是黑膠被那個懷舊情懷籠罩著。CD 是沒有情懷可以籠罩它的,看起來就是冷冷的。追根究柢就是一個操作。像現在新發行的卡帶,也是設計得很好。

謙: 讓我們回到另外一個邏輯,其實在音樂發行變成周邊商品的一個環節裡面,卡帶本來發行量就可以比較少,可能一百卷就可以做。你預算假設只有兩萬塊,那你就可以做一百卷卡帶。但CD你原則上要壓一千張,至少要五百張,那黑膠好像是兩百張。所以看你的市場規模,然後你的成本考量,投報率最高就是三種都發這樣。如果有市場效益,音樂人當然什麼都會做,所以其實各方想法不一樣。那回到剛剛講的,買卡帶的人,還是會碰到收納這個問題。

有時候我們真的是視覺動物,就像有一些買黑膠的人,他其實都還是聽CD,黑膠是視覺上的放大版,他可能也只是放著好看,不會拆來聽。

樹: 黑膠封面看起來就是比較美。

謙: 對,就是視覺。否則你聽CD再聽黑膠,你其實聽不習慣,因為類比的聲音就是不一樣。你CD放十次,他的聲音是一樣的,黑膠不代表它放十次,聲音是一樣的,而且不同台機器出來,聲音也是不同。我還是沒辦法適應黑膠這個東西。卡帶的部分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用卡帶聽音樂,然後我們自開始有經濟能力的時候,就是開始買卡帶。


繼續看下去

音樂收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小樹x 陳謙對談 (下)

看更多【人人,各有所藏】線上專題文章

「收藏」,就是在推動藝術的誕生 – 姚瑞中 X 吳權倫對談

「收藏」是心靈不可或缺的機制-黃子佼X梁浩軒 對談

 

或是前往 OT SELECT兩廳院文化生活選

收藏喜愛的藝文店家,快速掌握獨家情報及最新優惠!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