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收藏」,就是在推動藝術的誕生 – 姚瑞中 X 吳權倫對談

「收藏」,就是在推動藝術的誕生 – 姚瑞中 X 吳權倫對談

(左: 吳權倫,右: 姚瑞中)

【人人,各有所藏】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2年8月

藝術家在「收藏」的環節裡,並非處於被動的位置,儘管他們的作品是被收藏的對象,但許多藝術家,不但自身也是眼光獨到的藝術收藏家,更會藉由特定物件的收藏,來開展出創作脈絡。身為台灣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其一、也是藝評家與策展人的姚瑞中,將與我們分享他的收藏歷程,以及他面對藝術收藏、包括當前NFT的種種看法。我們更邀來常以物件蒐集為始、進而發展出系列作品的新銳藝術家吳權倫,來與姚瑞中一同聊聊他對於藝術收藏的認知以及個人經驗。兩人的對談,充滿了對於收藏與藝術收藏的嶄新見解。

文字 / 謝賀銘

圖片提供 / 姚瑞中、吳權倫

是藝術家,也是低調的藏家

姚瑞中(以下簡稱姚): 其實我很低調,雖然收藏超過一百多件藝術作品,但還是不太敢說自己是收藏家,而是比較抱持著提攜後進的心態。藝術家花了很多心血去創作作品,如果說作品沒有實質上被收藏可能會比較失落一點。因為身為創作者,以前也是不斷地展覽、不斷地花錢,然後不斷地展完後又要在家裡找地方堆作品,因此很了解背後辛酸。

像以前在非常廟藝文空間(VT Artsalon)辦展覽時,如果價錢還OK的話,就請一些核心成員可以買入。像陳敬元有一次在VT個展,他的作品那時全部賣光,我請大家都買一件。那段時間收藏的都偏向年輕藝術家作品,一位藝術家可能會買到三、四張。雖然藝術家互買作品的狀況,好像是一種封閉型經濟學,但以後展覽時如果需要,還是會從這些作品裡挑選出來借展,讓這些作品不至於在倉庫裡閒置,而有被再度觀看的機會。

另外,有時收藏作品的出發點,正是因為作品如果被典藏,畫廊便可以繼續營運下去,就是三方面 – 藏家、畫廊與藝術家各取所需。像這個體制在國外是比較健全的。大部分優質畫廊都會有客戶群,不會隨便販售作品。因為如果賣給對的人,他會幫你宣傳以提升作品價值。

在我看來,好的作品是有生命的。藝術家創作出來之後,這個作品它會自己去找主人。比如說中國傳統水墨畫,收藏家會在上面蓋印章,表示他曾經保管過這幅作品。那這幅作品被經了三、四十手,上面就會蓋了一大堆印章。所以其實我們都是暫時保管這個作品,過了十幾二十年,它可能就會轉到別的地方,不斷地找下一個寄託。這樣作品才能夠長存下去,像是生命被延續的感覺。也就是說,收藏家還滿重要的,他們一同決定了作品會流向何處。有的作品遺落許久後,被眼尖的人找到,有的作品則輾轉來到了拍賣場。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命運,我把這個概念叫做「作品泛靈論」。

吳權倫(以下簡稱吳): 我自己很早期有買過藝術家顧廣毅的小作品,就是一個小玻璃瓶,比較實驗性的東西,那個時候他還剛從牙醫轉到藝術創作,一個作品大概標價一千或兩千元。我那個時候也是學生而已,所以那是我很少數可以負擔得起的作品。

周邊商品,也可以是好的藝術收藏

吳: 後來我自己有時候出國看展覽,發現很多國外的藝術家都會做一些周邊產品。有時候我看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家,他們的周邊也不貴,我就會買一些做為收藏。像2015年的時候,我去了威尼斯雙年展,那時越南裔的丹麥藝術家傅丹(Dahn Vo),幫皮諾基金會策了一個展,我看完那個展覽之後,就覺得這個藝術家很厲害,然後在他們基金會的書店就一直想要找他的畫冊。但他那時候還沒出什麼畫冊,卻意外地看到他有出一些周邊商品,是從以前他的一些藝術計畫裡衍生出的商品。我那時候就買了一套他的清潔用品。有張越南的古畫常常重複出現在很多他的展覽之中,他把那張畫印在一個清潔用的海綿上,附上一支掃把,就這樣一套。因為不可能收藏得起他的作品,我就收藏了他的這套周邊。

後來看到這種操作,在國外的畫廊非常頻繁。像知名的柏林König畫廊,他們家的周邊商品出得超級多。上次有看到一位畫家的作品,被拿去做海灘巾。意境和畫面都非常地適合,印成那個海灘巾也很漂亮,很大一張。我倒是覺得對於我們這種沒有太多預算,但是又很想要收藏的藝術迷,可以考慮收藏這些藝術家設計過、思考過的小東西。

姚:在歐洲這種東西很多,去看卡塞爾文件展,或是威尼斯雙年展主場館,旁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東西販售。最會的就是藝術家赫斯特(Damien Hirst),他的版畫一次就印幾萬張去賣。我的想法是,當然買到原作是最好,但如果買到所謂的衍生性商品,也可說是一種藝術收藏。

實體藝術收藏 vs. 虛擬藝術收藏

姚:幻影堂工作室收藏過去三十年台灣藝術展覽的紙本DM六、七萬張。紙本印刷品的實體感、紙質印刷和設計版面,跟數位典藏又是兩回事。這些DM的設計,滿多奇奇怪怪的、充滿驚奇,比如說立體DM。坦白講DM就是一個免費、很有趣的收藏品,逛每一個展覽都會收。現在就數量跟專精程度,在視覺藝術這塊來看,在台灣應該是相當全面的。它們對我來說也像是間接史料,可以看到這幾年台灣藝術一路下來的發展。

圖 / 姚瑞中在幻影堂工作室整理收藏資料

圖 / 姚瑞中在幻影堂工作室整理收藏資料

吳:以前我在收購台灣傳統陶瓷的東西的時候,是會滿執著的,就是千方百計一定要找到某個東西。但是最近這幾年可能自己物質的東西太多,也慢慢變成是個負擔。因為當你收了一樣東西之後,其實對它有一種責任。我最近就是漸漸地在放下要非要收到實體不可這件事情。有時候看到某個東西,有一張它的照片、一個紀錄,知道說這個東西存在,好像就夠了。

姚:手機對於大眾,已經成爲一個不可或缺的物件,姑且稱之為「手機器官論」。每天早上大家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訊息或是看一些社群軟體,所有的手機都變器官的一部分。那現在NFT、或者是所謂數位典藏,它就是依附在「手機即器官」概念上成立的。

它就是儲存在虛空裡面的概念,必須要透過電腦或手機來收藏,它有一個編碼。問題就是說,因為手機是器官,器官就會老化,手機也會老化,所以手機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新,可能被設定到兩三年之後都必須要換,如果沒有更新或更換,數位收藏就會打不開或跑不動。從收藏角度來說,手機自此變成是有機性的,這個器官必須不斷進化,我們才有可能持續保存與維護數位收藏。雖然說自己是老派大叔,現在還在用最後一代黑莓機 (笑),我還是想要有按鍵的手感。

當收藏成為創作的源頭

吳: 講到我自己為什麼想要收藏?其實收藏就是一種對物的執著或迷戀,後來發現我反而是因為想透過這些物,知道背後在做這些物的人他們在想什麼。透過這些收藏,我找到跟人類世界或是社會溝通的管道或是媒介。因為我自己不是一個擅長溝通的人,但是我也知道說,沒有辦法,我們就是活在這個社會上,總是離不開跟人的關係,後來就發現收藏就彌補了我這一塊,就像是我跟這個人際社會之間的一個緩衝吧,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不管它是實體或是虛擬,我覺得都無所謂了,只要還是可以扮演這個功能。

圖 / 吳權倫2019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馴國》

圖 / 吳權倫2019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馴國》

我的《沿岸採礦》這件裝置作品,或是北美館的《馴國》個展,其實都是從一個收藏、收集的過程開始。我很相信那些收藏品,它們會自己告訴我,要怎麼去發展,像比如說《馴國》,就是因為收了那些狗的陶瓷,很自然地讓我開始去研究德國狼犬。因為研究德國狼犬,我很自然地知道說,這種狗的歷史,跟國族、跟戰爭太有關係,所以才導致最後那整個計畫,就是往國族、往歷史、往戰爭這些方向發展過去。對我來說,完全就是收藏品在告訴我說,這個作品要怎麼做。我在做這樣子類型的創作時,我都希望能尊重這些收藏品原有的狀態,所以其實不管是石頭,或是像狗的陶瓷,我在展示它們的時候,都會希望它們是很完整、然後非常被尊重地展示出來,我從來不會去打破它們,或是拿去做什麼變造。

所以我也有被詬病展示方式太過現成物,就是幾乎沒有任何的改造或創造,因為有些觀眾的觀點會覺得說,藝術家好像什麼事都沒做一樣,就把那些東西擺在那裡。但是對我來說,那些物件,它們自己講的故事已經太完整太多了,其實早就不需要藝術家再去給他做些什麼,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呈現它們。

姚: 像除了上述的DM我就沒有其他什麼收藏品,但從高中開始學攝影,之後就覺得其實拍照就是在收集世界。舉個例子,現在還在拍攝全台灣巨大神像,大概有五百多張,就等於是透過攝影在進行收集,概念是「規模美學」。很多攝影作品後來都捐給美術館收藏,這跟之前提到的作品泛靈論有關。它可能送到大機構去會比較長遠,陪在身邊不見得比較好。

圖 / 姚瑞中2017《巨神連線》系列攝影作品,圖為桃園市楊梅區聖光雕塑廠

圖 / 姚瑞中2017《巨神連線》系列攝影作品,圖為桃園市楊梅區聖光雕塑廠

吳: 其實像《馴國》這個展覽,要走到展的最後一部分,才會看到那些台灣早期的陶瓷狗。我知道有些觀眾看到那些狗的陶瓷時,是最開心的時候,眼睛一亮,因為那個是他們曾經擁有過、或記憶中曾有過的東西,而且那些陶瓷看起來很可愛、很討喜,也許他們留下最強烈的印象是那個,而不是我作品的其他部分。但是這樣反而會讓我覺得很開心,會覺得說,他們喜歡我的收藏品,也對我是一種肯定。收藏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肯定我的收藏跟肯定我,是可以差不多可以劃上等號的。

圖 / 吳權倫在柏林非營利空間SOMA的最新個展「OOO」

圖 / 吳權倫在柏林非營利空間SOMA的最新個展「OOO」,靈感源自鳥卵學。對於此個展,他表示:「促使我對鳥卵學產生興趣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背後驅動的慾望歸根不過就是『人,想要收藏/據有來自自然的漂亮東西』」

姚: 收藏品有時候,並非就是簡單的一個物件而已。而且很多時候,有錢不一定可以買到某些收藏品,有時候不花錢反而可以得到很好的收藏品。收藏的價值不見得可用金錢去衡量。

此外,只要是好的作品,都是可以被收藏的,不管任何形式、蒸氣還是液體,任何方式都可以被典藏,沒有說一定要買什麼才是好的典藏。因為藝術的冒險,就是材質性的擴延以及感性經驗不斷推展。每個時代有不同的感性經驗跟媒介,像這個時代就是透過手機跟電腦的數位化。最近也在弄元宇宙,新東西都要去嘗試,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會去嘗試新媒材,都是一回又一回的冒險,從題材,媒材到技術,還有挑戰展示空間。像現在電腦螢幕就是個載體,裡頭這個電波空間是可以去繼續挑戰的,因為現在物理空間的挑戰其實已經差不多了,都要往外太空發展去了。藝術家不必受限,可以天馬行空去創作。畢竟收藏家連NFT都收了,還有什麼不敢收的?

BOX

姚瑞中

生於台北,1994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創作形式涵蓋攝影、繪畫以及裝置等,長期探討人類處境的荒謬性與當代性,關注台灣主體性問題、公共性廢墟場所、民俗文化與美學。策展經歷包括台灣行為藝術檔案展、台灣雙年展等。2016年至2017年以「永劫輪迴」概念完成《巨神連線》系列,探討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透過巨大神像所展現的「欲力奇觀」。

吳權倫

生於台南。自然與文明,生態與政治,媒材與數位之間的不斷改寫、折衷與矛盾,一直是吳權倫創作的普遍背景。其運用電腦生成影像、攝影、素描、現成物、陶瓷等多元媒材,發展成以觀念與研究為基礎的裝置作品。近期作品多從一段收藏/收集的過程起步,關注這些「收藏物/收集物」自有的身分與啟示,再逐漸納入歷史與社會的脈絡。曾獲得台新藝術獎年度提名,以及台北獎及高雄獎優選。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柏林貝塔寧藝術村展出。近年前往首爾、柏林、倫敦以及祕魯等地駐村及發表。現居與工作於柏林與台南兩地。

看更多【人人,各有所藏】線上專題文章

「收藏」是心靈不可或缺的機制-黃子佼X梁浩軒 對談

音樂收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小樹x 陳謙對談 (上)

音樂收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小樹x 陳謙對談 (下)

或是前往 OT SELECT兩廳院文化生活選

收藏喜愛的藝文店家,快速掌握獨家情報及最新優惠!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