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無解的人類寫下故事,為你提供一套聆賞說明書|形式篇

無解的人類寫下故事,為你提供一套聆賞說明書|形式篇

【2022秋天藝術節】《先行:無框的靈魂》(二)形式篇

演出構作林煒傑 X 歷史說書人神奇海獅 演前跨界對談

郝妮爾/文

YJ/攝影

今日對談者一位是音樂家,一位是歷史學家,看似陌路,其實音樂與歷史幾時能夠拆開來談得了?特別是《先行:無框的靈魂》,自古典時期的海頓為起點,由貝多芬的突破性創作開啟浪漫派的思潮、讓舒曼的男聲合唱接棒應和,表現19世紀的思想突破與時代變革,並且漸漸進入德布西詩意的樂章,以音樂捕捉夢境、捕捉雨水與霧氣,開啟現代的大門,進而來到20世紀,尾聲由Pauline Oliveros的即興、自由作曲風格帶給觀眾意想不到的聆賞經驗——整場音樂會皆是以音聲訴說歷史,並以歷史感染音樂的張力。

本次主題分為時代篇以及形式篇,前者就演出中的選曲為依據,集中討論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如何突破框架,衝破時代的藩籬;後者則就演出形式與當代的表現手法為討論重點。

古典的階級意識,不是音樂的錯

林煒傑:

有些人會說,音樂相較於一般的藝術形式,感覺還是有種階級的意識在裡面。

關於這點,其實應該這麼看:音樂之於戲劇和舞蹈,的確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後者常常都是全新的創作,但是音樂會——百分之九十都是演繹過去的作品,不是新的創作。比方說貝多芬,他對德國人來說並不是遙遠的文化,樂曲中描述的路、走過的城市,都還存在;不過我們身處華人世界、不講德語,對台灣人來說的確得先通過某些學習才能了解。

但我必須說,這不是音樂的錯,因為音樂並沒有階級的問題,而是旁邊的人把它捧在一種高貴的方向,我們說「學古典音樂的孩子才不會變壞」,或是「你要去花很多錢學習才能夠理解古典音樂」,都是如此。

不過現在有網路,我們接觸古典音樂的機會增加很多。我不一定要是有錢才能夠聽到高貴,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觸碰。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打破階級的方法。

神奇海獅:

討論到階級,很有趣的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劇場是很吵、很庸俗的。也就是說,在藝術領域裡面,可能是從王公貴族走進一般大眾的生活圈中,但是劇場剛好相反,反而是從市井小民往上升。

我自己個人看法是,也許欣賞好音樂的先決條件不是錢和地位,而是時間和禮儀。但不巧的是,但在當時那個世代,時間與禮儀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的才能夠獲得的。

不過換到現在,應該不會有人在劇場打嗝摳腳了吧?總之,那些以前需要階級才能享受的東西,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有個例子剛好可以佐證這樣的想法,就是兩廳院。這是之前合作的人跟我說過的,但我不確定對不對就是了(笑)——兩廳院走進去的時候,一定會經過很高的階梯,那是因為要給人一種仰望藝術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形式跟時代密不可分。兩廳院是1987年成立的,那個時候藝術的概念還沒有建立完全,很多有錢人覺得只要有錢想做什麼都可以,那個階梯的存在等於是一種提醒,好像藝術就是需要一段仰望的距離。不過你看後期蓋的臺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能夠直接大方地走進去。每個時代的產物都是在回應那個時代的需求。

林煒傑:

沒錯,但同時,我有一方面也認為存在「階級」的狀態,不見得是壞事。或者我應該說——有門檻是件好事。

門檻未必代表要花費金錢,而是代表你要花很多時間才能了解,不是聽一次、聽個五分鐘就失去意義的東西。古典音樂是每個時期不斷挖掘、重複欣賞,都會有新的東西出現,也是因為這樣,藝術才有價值,且那價值不在於高貴或者昂貴,而是一種值得被人挖掘意志在其中。我認為這才是藝術的本質。

圖 / 《先行,無框的靈魂》演出構作林煒傑

圖 / 《先行,無框的靈魂》演出構作林煒傑

神奇海獅:

這讓我想到,前面說台灣人在聽古典樂的時候,會覺得它很遙遠。

一開始我也會這樣想,可是後來發現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當你去聽他的德文歌詞,有一段中文翻譯是:「在你溫柔的羽翼之下,四海之內皆兄弟」,他那時候反應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狀態下,只要有共同的想法的珍貴之處。這樣的想法,一直到現代都很有共鳴,這就是為什麼那首歌會變成變成歐盟的盟歌,因為許多人性都是共通。

除掉這種因人而起的階級後,你其實跟兩百年前的貝多芬遭受的事情相似。

林煒傑:而且一模一樣的問題好像也沒解決,即便科技進步,也還是有戰爭。

神奇海獅:人類無解。

你可以純粹聆賞,或者使用他們安排好的「說明書」

林煒傑:

所以回到這次的演出形式,其實也是在回應人類創造出來的觀賞方式。

《先行:無框的靈魂》不只是由指揮、音樂家構成的音樂會,過程中還有影像、旁白的處理。為什麼要這麼做?我想從一個例子談起:

我最近買了一個烤箱,當時沒有看說明書我就開始用了,用了一段時間看到說明書,才發現這麼多功能我都不知道——這就好比這個音樂會,你可以純粹聽,任何導聆、說明都沒有使用。但我們給觀眾的「說明書」(包括影響敘事、旁白音聲)只是讓你更了解這個作品、更加打開你的想像力。

神奇海獅:

這個說法,用我自己有限的生命經驗來談,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高級無菜單,裡面有一個服務是「說菜」。一般面對無菜單的高等料理,一般人除了花團錦簇之外什麼都看不懂,有點像是許多人面對古典音樂的感受,可是這個時候若有個人跟你說主廚看到的東西,經過了哪些思想因而誕生了這樣的料理,我們在品味的時候,可能就會有全新的體驗。

故事能夠讓人的感官更加開闊,尤其當你有一個明確的脈絡之後。

圖 / 歷史說書人 神奇海獅

圖 / 歷史說書人 神奇海獅

林煒傑:

沒錯。所以這場音樂會,我們並不是要把呈現出每首曲子最完美的狀態,而是展現出一種不同以往的聆聽方式,將影像、戲劇的元素加入,放入之前沒有想過的東西。

其實現代很多藝術家已經在做了,從舞蹈到戲劇都是,不過談到古典音樂——過去還是會選擇以慣性的形式呈現,因此類似的形式比較少。不過這次,我真的滿希望觀眾不要只是進去裡面,不要光看音樂家穿著燕尾服拉琴,過程中不敢咳嗽,好像第一秒到最後一秒都有點侷限。

畢竟,雖然我們演繹的是古典的作品,但是如今場上所有的藝術家都是二十一世紀的人,我們不是貝多芬,不是要用博物館的方式、把當時首演的狀況帶過來,我們要做的是要如何給予現代的觀眾更多元的激發,讓你聽到不只是耳朵的感受。

神奇海獅:

這就是我說的故事線。

即便不談藝術。至少人們渴望自由、渴望進步的感受也都相似,這樣的感受若加上故事脈絡,就能夠使我們對兩百年前的音樂產生共鳴。

林煒傑:

如果當作一個故事來看的話,我想在最後聊一下「故事的尾聲」——選曲裡唯一女性作曲家Pauline Oliveros。

以前都是作曲家寫曲,交給演奏家演奏,但是Pauline Oliveros寫的「文字」,而且寫得非常自由的——例如,她會寫上:「請你製造出一些聲音的波動」——演奏家要依此想盡辦法去即興。這使得演奏家跟作曲家的界線模糊,觀眾此時此刻聽到的這層感受,究竟是出自作曲家還是演奏家的?已經沒有王的概念,每一個團隊、每一次演出的經驗都會不一樣,概念完全創新,恰好也很符合21世紀的不確定性。

至於現場會有什麼驚喜?真的要等觀眾進來才會知道了。

▎後記(下):

採訪結束,錄音關閉,神奇海獅依然對Pauline Oliveros的文字作曲概念嘖嘖稱奇,道:「這個對於演奏者難度很高吧?」林煒傑回應:「變成演奏者自己要有能力去想像,在音樂會才會有開放性的詮釋,在演奏當下的時候會一直提醒自己:我要再開一點。不知道接下來會通往哪裡了。」神奇海獅點頭:「感覺藝術家還有很多門可以開。」

如此一來,整趟演出從純粹的音樂會,變成一場音樂故事會,最後竟又成了華麗開門之旅——通向不知道會往哪處的旅程,冒險意味十足!

2022秋天藝術節:兩廳院製作《先行:無框的靈魂》

2022/10/15 (六) 19:30

立即購票

看更多【2022秋天藝術節】文章

《先行:無框的靈魂》時代篇:當你怨嘆生不逢時的時候,這群人正推開一扇新的門

「2022秋天藝術節」透過劇場思辨 在真實人生進行闖關遊戲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