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舞動歷史的身與影

【貧窮男專欄】舞動歷史的身與影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10月

蒂摩爾古薪舞集新作《bulabulay mun?》是該團首次走出北排灣的創作,碰觸了與過往創作迥異的題材——台灣史上第一起涉外戰爭,以「牡丹社事件」為題創作,歷經疫情的3年中,他們學習了東排灣的歌謠,透過舞蹈構作將想像帶往那片海灘,透過古調的吟唱撫慰所有人的心靈,以身體技法與構圖變化,讓觀眾感受到海浪與強風,戰爭攻防與哀悼。

文字 / 貧窮男

北藝中心開幕季中,編舞家布拉瑞揚帶來舞團第8個作品《己力渡路》,因應雲力思尖石的泰雅古調,首次起用女舞者,這也是舞團從排灣族嘉蘭部落出發的《阿棲睞》、到南投布農族羅娜部落探查的《路吶》、源於卑南族南王部落《無,或就以沉醉為名》、到阿美族都蘭部落的《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第五度到不同部落田調學習,找尋真正屬於這塊土地的聲音,以舞者的身體與體能操練,或是生命經驗與自身才華,結構出布拉獨一無二的作品風格。

《己力渡路》讓我想起2013年台新表演藝術百萬大獎得主——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寂靜時刻—Inllungan na Kneril 》,同樣在現代劇場以泰雅古調出發,都在歌謠傳統保存與身體上的創新,給了不同議題。《寂靜時刻》呈現出泰雅歷史經驗與泰雅女性為題的作品。跌破眾人眼鏡的大獎,卻正式昭告台灣舞蹈脈絡的全新展開。

從土地找出屬於自己的肢體

台灣的教育沿襲清末民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舞蹈教育也不例外,不同的身體系統訓練有好有壞,並非人人適合,但多學無害,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邁進21世紀後,身體訓練的多元影響開花結果,在快速與世界接軌時,也充滿著各種反省,如何找到台灣自身身體特質與土地元素為其中重要脈絡;而原民歌舞元素也成為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契機,孕育出台灣這塊土地的獨特文化。

在各種摸索嘗試後,雲門舞集的鄭宗龍從土地與童年經驗,找尋到廟宇祭典的儀式感,創造出與同樣取材這片土地、林懷民的《我的鄉愁我的歌》,完全不同時代的身體質感。太魯閣族瓦旦.督喜2012年成立的「TAI身體劇場」,以原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實驗探索新的原民身體語彙。2006年成立的蒂摩爾古薪舞集,標舉地域特色,除了排灣族傳統歌謠,也嘗試解構傳統舞蹈動作,以現代舞方法建構出新的當代舞蹈。

公視史詩劇《斯卡羅》,獲得包括「戲劇節目獎」等13項入圍,成為今年金鐘獎大熱門。劇集改編自陳耀昌醫師2016年的歷史小說《傀儡花》,以1867年羅妹號事件的後續發展為主軸,用全觀角度扭轉過往官方文獻與西方世界視角,將沒有文字記錄的「生蕃」、閩客族群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紛爭與利益關係,逐一爬梳搬上螢幕,建構出屬於台灣觀點的事件(後因清朝的無視、美國領事李仙德轉任日本外務省顧問,也間接促成八瑤灣事件後、日本出兵台灣的「牡丹社事件」)。另,紀錄片《社頂的孩子》以歷史照片與動畫、學者的發現與原民踏查,也清晰地分析了羅妹號事件的原委與影響。

舞動在影像中的歷史

無論戲劇形式或紀錄片,都省略了原民歌舞的真實生活面向,以下的幾個作品,不約而同以肢體與影像來傳達與轉譯八瑤灣事件。相對於以小說《傀儡花》來描述羅妹號事件,巴代2015年出版的小說《暗礁》則透過歷史考古與田調的雙線交織,還原宮古島漁民與原住民的真實狀態。或透過紀錄片SEVALITAN ,更能快速理解「牡丹社事件」全貌及後續造成的效應。

旅美藝術家高媛的跨界影像劇作《余响 1871八瑤灣》,找來了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宜瑾編舞,軟硬倍事藝術總監陳彥斌構作,捨棄語言,以人體作為故事載體,透過影像實驗肢體與顏料、樹枝、水紋、石塊的對話,來淡化殺戮的可怕,以詩意的影音突顯記憶的虛無。

蒂摩爾古薪舞集新作《bulabulay mun?》是該團首次走出北排灣的創作,碰觸了與過往創作迥異的題材——台灣史上第一起涉外戰爭,以「牡丹社事件」為題創作,歷經疫情的3年中,他們學習了東排灣的歌謠,透過舞蹈構作將想像帶往那片海灘,透過古調的吟唱撫慰所有人的心靈,以身體技法與構圖變化,讓觀眾感受到海浪與強風,戰爭攻防與哀悼。除了現場演出,舞團與香港舞蹈錄像第一把交椅黎宇文導演合作,與舞者共同前往八瑤灣海灘,在沙地與叢林間,在強風與烈日下,拍攝了舞蹈電影《bulabulay mun?》環境版,與正在拍攝的劇場版將在10月中放映。

影視與紀錄片能快速普及,讓我們回望歷史,富含教育意義,而藝術作品卻是透過抽象與幽微的內在共感,以人性溫暖開啟對話,化作美麗,望向未來。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電影中的波修瓦芭蕾世界

編舞家養成記

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