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透過劇場,改變社區生命力  臺南藝術節《最後一場電影》

透過劇場,改變社區生命力 臺南藝術節《最後一場電影》

文字 / 劉沁

照片 / 身體氣象館 提供

攝影 / 許斌

2022臺南藝術節以「藝總超界」為題,總計有15檔46場次表演節目、2檔推廣活動及1場2天互動式展覽。除在正式場館演出外,臺南藝術節亦以城市的非典型空間創作為特色,包含大南門、沙淘宮、張輝美術館等;另外,也於新營文化中心彼此呼應。新營這座城市,位於台南北部,過去是製糖工業區,也是臺南縣政府的基地、鐵路的重站,是一座具有現代機能的城市,但是隨著縣政府撤離,新營至今的建設趨緩,也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

受新營文化中心委託,身體氣象館自2018年起帶領銀齡工作坊,至今發展出《新營快到了》、《新營快到了2》、《新營_海鷗》、《小人國》等製作。透過社區劇場的發動,職業的劇場導演、素人演員、演員的家人朋友、觀眾因此被聚集起來,走進地方的歷史,接受和傳遞生命的知識。

即將呈現的《最後一場電影》,讓演藝廳的觀眾席化身舞台,那是一間新開幕的電影院,但是所有想來看電影的人最後都不知道為什麼看不成電影。在這裡不只談論有關新營的記憶,台灣各地都有被拆除的歷史建築和沒落的電影院,「電影」這個主題因此延伸出更具公共性的提問。《最後一場電影》中還加入了真正的自製電影,以及與李婉菁合作、重新編曲的台語流行歌,這些影像和音樂即興地相互搭配,帶來許多新穎的劇場效果。

照片提供:身體氣象館、攝影:許斌

圖 / 《最後一場電影》許斌 攝 身體氣象館 提供。

延續過往積累 素人表演展現多元目標

劇本方面,導演姚立群認為社區劇場必須依照素人演員的狀況調整,他們或許記不住台詞,或許沒有受到足夠的說話訓練,他則強調無論如何只有被淬煉過的事物才能被放上舞台。所以過去劇本裡面大多是場景和動作指示,就算寫有對白也是片段化和詩性的(《新營_海鷗》則因為具有行為藝術元素而如此表現)。但《新營快到了3》因為去年的疫情而停演,有了較多的工作時間,加上姚立群為了考驗演員4年間的學習和積累,《最後一場電影》將大幅度推進戲劇性,編織更多情節、角色,以及角色之間的關係。

圖說:《最後一場電影》排練現場。(許斌 攝  身體氣象館 提供)

圖 / 《最後一場電影》排練現場。(許斌 攝 身體氣象館 提供)

素人演員,特別是新營銀齡工作坊成員的年紀已接近60、70歲,他們在舞台上的表現必然有其限制,但是一個社區劇場如何組織起來,如何排練,如何轉化自己的身體條件到創造一個表演,過程都非常生動有趣。比如說在今年上半年製作《新營_海鷗》時,姚立群甚至找來鄭志忠等職業演員與他們對戲,讓雙方彼此欣賞和學習。

從一開始的銀齡工作坊到這次的《最後一場電影》,每個作品都有10位左右、從2018年便參與銀齡工作坊的演員。更早時,他們就是新營文化中心的志工,已經對藝術有了興趣,參與社區劇團則成為他們自我教育的起點,排練之後還能向家人朋友解釋表演的概念。換句話說,一齣戲事實上是傳遞重要訊息的媒介,也正在改變著新營的文化環境。姚立群觀察到,一些社區劇場偏重培養社會意識,其中演戲只是附帶項目,但他反而覺得做好表演可以是一個目標,讓教育、創造、回想和記錄,在做表演的過程中一起完成。

身體記錄 化作劇場裡的真實生命知識

廣義的表演藝術不只發生在劇場裡,像是宗教信仰儀式,如從關子嶺夜遊行到新營的火王爺祭,像是興趣活動,如跳肚皮舞、做瑜珈或是當一個說故事媽媽。在《新營快到了》演出時,演員的身體已經可以呈現新營地區的豐富面貌,4年後他們則成為了表演藝術的詮釋者、記錄者和傳播者。

導演姚立群一方面在素人演員的限制條件下實驗著許多想像,一方面思考著「一鄉一劇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他問道,過去的歌仔戲團、布袋戲班為什麼都消失了?社區劇團為什麼愈來愈少?九二一地震之後出現的社區劇團,為什麼今天只剩下台中石岡媽媽劇團?這些急切的提問底下是肯定的聲音——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劇場,也需要劇場中真實生命的知識。

2022TNAF《最後一場電影》身體氣象館

2022/10/21 (五) - 2022/10/23 (日)

立即購票

更多【2022 TNAF臺南藝術節】精彩節目

2022.10.7(五)- 2022.11.12 (六)

立即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