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重新認識伊丹十三

【貧窮男專欄】重新認識伊丹十三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2年11月

我後來在三池崇史、北野武、荒木經惟的作品中偶而找到伊丹的影子,心中自動將3人面貌融成伊丹的長相,但其實從過去他演出的電影中即可追尋他的身影與演技,然而要到2020年大田出版社翻譯了他的著作《歐洲無聊日記》,才明白其思想始終如一。

文字 / 貧窮男

我一直到1997年底,伊丹十三跳樓自殺後,才發現自以為很理解的導演,卻好像完全不認識,即使曾從1984年的《葬禮》一路看到他的第10部作品《被監護的女人》(1997)。

今年金馬影展將完整放映伊丹十三(1933-1997)作品全集,4K全新數位修復版世界首映。51歲才第一次當導演的他,就以《葬禮》拿下日本金像獎最佳影片,一路伴隨著我這一代的影迷,從錄影帶、LD、看到到DVD。他的電影不像塔可夫斯基那般沉重,不像貝拉塔爾那般晦澀,他的電影是社會寫實,是人性貪嗔癡的縮影,他的鏡頭如同手術刀,切入黑白兩道,剖開政經關係的黑暗面,以直球對決慾望、黑金與恐懼,追求正義,太快人心,又兼具藝術與娛樂性。

當導演前的伊丹十三

但當導演前的伊丹十三都在幹嘛?一般多從他一生至交,也是妹夫的大江健三郎來理解他的過去與死因。大江1994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伊丹在1995年拍攝了大江1990年短篇小說《安靜的生活》,從妹妹的觀點來看待大江與智障兒子共存的經歷。而大江也在伊丹自殺後發表了《換取的孩子》,看似描繪他自殺的原因,卻是悼念一生的情誼。我後來在三池崇史、北野武、荒木經惟的作品中偶而找到伊丹的影子,心中自動將3人面貌融成伊丹的長相,但其實從過去他演出的電影中即可追尋他的身影與演技,然而要到2020年大田出版社翻譯了他的著作《歐洲無聊日記》,才明白其思想始終如一。

他的父親伊丹萬作曾與德國導演Arnold Fanck合導電影《新樂土》,是在偽滿州國遭到世界譴責、日本積極尋求德國認同時的合作,由當時16歲的原節子擔任主角,但兩個導演意見分歧,最終各自剪成不同版本分開上映,德國版大受歡迎,日本版市場反應冷淡,讓伊丹萬作在這次的合作中加倍挫敗。而原節子也因宣傳此片搭乘西伯利亞鐵路到德國宣傳,之後坐船到紐約,繞地球一圈後返日,這之間接待原節子的是川喜多長政夫婦。川喜多長政在北京大學與海德堡大學求學,精通中德文,贊助演員同時向海外推廣日本電影,並以海外經驗成立了日本的電影圖書館,其夫人被稱為日本電影之母,女兒川喜多和子則在1960年嫁給了伊丹十三。

伊丹十三身高180公分,精通英法文,因為丈人贊助,1961年拿到美國導演尼可拉斯.雷的電影《北京55日》角色,此片以清朝義和團為背景,描述八國聯軍之前,11個國家、3000多名外國人在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困守55天的故事。這部全英文發音的電影,因無法在當時未開放的中國取景,劇組拉到西班牙搭景拍攝,伊丹飾演的日本軍官英俊挺拔、英語流利,因戲分不多,他趁此遊歷歐洲,寫下對比文化的獨特觀察在雜誌連載,最終集結成《歐洲無聊日記》。如今讀來,有著些許政治不正確,或是道德魔人之感,但對照他的電影,才讓人恍然大悟,那些對彼時日本社會的諸多批判,文字的教條,在歷經生活的歷練後,將其轉化為通俗的影像,更為大眾所接受,那種與生俱來、有點高傲的觀點,最終都化為他電影的力度,發洩大眾內在的慾望與不滿。

跨國際的演員生涯

1965年伊丹演出英國導演李察.布魯克斯改編康拉德小說《一代豪傑》Lord Jim ,與影帝彼得.奧圖有對手戲。1966年川喜多和子與他離婚,另嫁柴田駿,成立法國映畫社。1967年,伊丹接演了大島渚《日本春歌考》,認識同劇演員、當時22歲第一次拍電影的宮本信子,兩人在1969年結婚,宮本後來就成為伊丹電影的第一女主角。1969年,伊丹接拍若松孝二的粉紅電影《金瓶梅》,飾演西門慶,演潘金蓮的是蜷川實花的母親真山之子,當時新婚不久,蜷川實花也還沒出生。

之後10來年伊丹十三擔任主角或配角,演出了東陽一、藤田敏八、新藤兼人、市川崑、寺山修司、筱田正浩、森田芳光、黑澤清等人的電影。1983年在市川崑改拍谷崎潤一郎的《細雪》中演出大姊岸惠子入贅的老公,拿下了日本電影金像獎、旬報電影獎的最佳男配角獎。

去年底,大田又出版了伊丹十三散文集《女人們!》,寫在他離婚後再婚前的演員生涯,搭配當時他演出的電影,更可理解他對細節的觀察入微,讓我們對他的電影風格,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舞動歷史的身與影

電影中的波修瓦芭蕾世界

編舞家養成記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