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TIX編輯臺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劇場小百科—what is 動作設計】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3年3月

  
文字 / 吳岳霖

攝影 / 郝御翔
  

李羿璇說:「我覺得我是一個戲劇腦,然後工具是舞蹈。」
  

從小在媽媽的舞蹈教室跳舞長大的李羿璇,大學去念了戲劇系,碩士班與博士班都是舞蹈研究所——若說她是名「舞者」、是位「編舞」,李羿璇會瞪大眼睛、堅定地揮手說「不是」。
  

有很大一部分是,她對編舞家、舞者的定義相對嚴格,認為自己既沒有在舞團專職,也沒有編過舞作;另一方面則是如她所說的:「我沒有在編舞。」李羿璇舉了前陣子協助編導李季紋完成的戲曲作品《馬》(2022)為例,與兩位演員施冬麟、劉冠良的工作方式並不是舞蹈編排,他們所飾演的馬與馬王,動作形象來源是來自草原之上熱血奔騰之感,因此結合蒙族和藏族的動作元素,但皆非以蒙古舞或藏族舞來編排。
  

於是,很多職稱都曾被套用到李羿璇身上,包含動作設計、動作與動態設計、表演指導、肢體指導等,也穿梭在果陀劇場、舞鈴劇場、台北新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臺北海鷗劇場等大小不一、類型不同的團隊;但她其實不會因他人如何稱呼她、定義她而困擾,因為她清楚的是:自己是與導演、演員一同創造出角色與畫面。


   

理解與觀察導演需求,再進行轉化
  

李羿璇用了兩個名詞來形容自己所做的事,一是「翻譯機」,另一是「交通指揮」。

她第一次接觸到相關工作,是在研究所期間,因為一場嚴重車禍而導致沒辦法繼續教舞,於是因為相關經驗而被引薦到香港劇團「非常林奕華」擔任肢體指導和復排指導,約莫5、6年時間。
  

「『肢體指導』對我來講是『翻譯機』,因為導演說出了一些希望演員做到的事,可是演員並不一定能用身體的方式去做到,於是我就去『翻譯』這件事情,跟演員溝通。」李羿璇回憶起這段經驗,說它可怕,其實也很珍貴,因為開啟了她的未來。
  
當時合作的演員如謝盈萱、黃健瑋等,其實都是她的學長姐,且他們的自主能力很強——李羿璇雖是「指導」,但並不能夠用「教學」的方式,反而開發她著重於「溝通」的能力,將導演的需求進行轉化與過度,接合導演與演員的知與未知。
  

並且,也將導演無法以寫實表現的內容,轉以動作元素來表現,如《服妖之鑑》中要同時展現主角在逛街購物,與廣播中的棒球賽事的兩個現場。她說:「我做的事情跟導演其實很像,只是他用的是文本、或是台詞,但是我輸出的元素是動作與動態。」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李羿璇也用「交通指揮」來描述動作設計,因為常常得協助導演進行場面調度。以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為例,當時導演宋厚寬在男女主角於雪地被追捕的橋段中,向她提出白布落下的位置、演員移動方向等,並表明希望哪句台詞、哪種狀態要被看見,李羿璇就透過動作安排與場面調度,運用4位演員製造出千軍萬馬的氣勢。
  

她主要是先理解導演的需求,因此工作習慣也不會直接進入編排,而是觀察每位導演的工作方式,讓自己的調性、速度都同步在差不多的頻率與步驟,站在導演的後方看到舞台全景,找尋可以安插畫面、動作的位置。
   

尋求每位演員的慣性,才能由內而外的執行
  

李羿璇雖說自己很嚴格,但也強調並不是直接安排好所有的動向、動作,而是將預想的狀態向演員說明,然後再由演員運用各自的方法,與導演彼此協調出適合的質感與氛圍,「我覺得在很有自覺的狀態下,都可以保持共識,就是我們是共同創造的關係。」
  

她說:「(在非常林奕華時)不斷溝通的過程,讓我現在做設計,就會覺得『溝通』這件事很重要,要讓演員能在自己的角色認知裡面去完成動作,屆時就只需要給『骨架』,『肉』則會由演員會自己補上去。因為演員存在舞台上,並不是只存在於其中一場戲,而是完整一個人物。」李羿璇接著說:「我要做的事情是讓演員可以從內而外去執行。首先要被說服,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因為有一個東西是沒有辦法強迫的,就是每個人身體的慣性,所以要在他的慣性裡去找到想要的東西,這是一個肢體指導要做的事。」
  

也因為這樣的理念,讓李羿璇可以遊走在看似截然不同的創作種類,如歌仔戲、音樂劇、舞台劇、京劇、馬戲、偶戲等,因為她更重視的是共同創作的過程,以及尊重每位演員的特質。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她說:「我跟每個人的工作方式好像都不一樣,因為我很相信那個『自然』的東西——也就是演員與生俱來的條件。我覺得,如果可以從演員自己的慣性、或表演習慣開始去塑造我們想要的東西,這樣比較容易成功——但我不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是我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讓你變成我,因此有些東西不會編那麼死。」所以像是她在替果陀劇場設計音樂劇的動作時,每首歌也只會先編約莫4個8拍,鎖定好元素與風格就去排練場,更希望與導演、演員一起發展每個場景裡的角色。
  

李羿璇也提到自己其實不大進行示範,原因是:「演員做起來的感覺,跟我做起來的感覺一定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氣質、身形、氣場、情感都不一樣。」所以,她也不會追求每個動作得過度一致、或精準,更重要的是動作製造出來的畫面、氛圍能夠讓觀眾閱讀到。
  

這樣的工作模式,似乎讓「動作設計」缺乏自己的風格養成,但李羿璇搖搖頭說:「如果在創作上讓別人看出來說:『喔,這個就是青青(註)的。』,某種程度上就是我沒有『變形蟲』的可能。我覺得最好的狀態應該是『哇。這個很好看!是青青排的。』。」
  

「我唯一的堅持就是,永遠放棄不了畫面敘事。我如果鎖在自己的風格,反而會被自己局限耶!」李羿璇開懷大笑。

  

:「青青」是李羿璇在北藝大時期的綽號,沿用至今。

  
  

人物小檔案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李羿璇,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博士生。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所(MFA)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劇本創作)。除舞蹈教學之外,近年來從事劇場跨界創作,主要為舞蹈設計、動態設計、動態導演、肢體指導等職,作品有果陀劇場《綠島小夜曲》、《生命中最美好的5分鐘》、台北新劇團《魔笛》、春美歌劇團X金枝演社《雨中戲台》、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耳東劇團《服妖之鑑》、沉浸式劇場《華燈初上》等。

   

近期參與演出節目


萬花筒劇團《彩虹音樂森林》親子音樂劇

2023/10/14 (六) - 2023/12/16 (六)

前往購票

  


好鼻師

2023/11/26 (日) - 2023/12/9 (六)

前往購票

  
更多《劇場小百科—what is 動作設計》線上專題
違背生活慣性才能挖掘的驚喜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答案

讓自己成為一道橋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