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10年,一個斷裂的劇場世代

【貧窮男專欄】10年,一個斷裂的劇場世代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3年5月

若以10年作為一個世代,我覺得近10年的台灣劇場呈現出某種斷裂,大概僅次於解嚴時期的小劇場運動,原因可能是電信4G普及、網路視訊串流、藝穗節等,因篇幅所限無法深入探究。我想描述這樣的現象,就讓我們先回到10年前看看當時狀況。

文字 貧窮男
  

2013年,文建會剛升格文化部一年,李國修過世屏風劇團解散,表演工作坊出走赴中國,台灣商業劇場重創,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灣戲曲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都陸續開工,但表演團體陷入國家補助的循環低潮而顯得死氣沉沉。文學獎納入劇本項目也已滿10年,相較於上世紀劇本創作的無人聞問,照理說這世代應該有更好的文本表現,起碼不是上世紀導演身兼編劇的作者論創作模式,但這世代卻常見以形式化為內容的創作方式,引起我的好奇。
  

走出劇場空間的劇場
  

2010年飛人集社石佩玉開始策劃的「超親密小戲節」,讓觀眾沉浸穿梭於市區巷弄,在不同場域閱讀著一齣齣各種形式的戲劇呈現。「原型劇團」2014年在花蓮吉安鄉自強夜市,推出限地製作的「夜市劇場」,以攤販價目表的形式,用銅板價買一檔節目來看;2015年推出參與沉浸式的《跟著垃圾車遊臺北》,將劇場帶入生活中。石佩玉因參加荷蘭國際偶戲節的經驗,難忘作為觀眾被帶領至當地居民住家看戲的體驗而開啟小戲節,「原型樂園」的貢幼穎則因國藝會「藝術經理人出國進修專案」,來到歐洲觀摩實習site-specific藝術節,接觸非文本走向的紀錄片式戲劇表演,漸漸離開虛構的情節,以真實的紀錄劇場作為創作的主軸。
  

2011年河床劇團推出只有一位觀眾的「開房間」系列,逐年發展歷經在旅館、美術館、畫廊、茶館及台南巷弄等不同空間表演,到2019年在有章美術館中搭景,發展到極致的沉浸式劇場《開房間計畫──邊界》,觀眾像是愛麗斯夢遊仙境的第一視角,遊走或是載具,穿梭在機關重重的各種密閉空間,10多位表演者服侍一位觀眾,那樣如夢似幻的經驗永生難忘。
  

明日和合製作所2017年在剝皮寮演出的《尚未指稱的對話》,成功結合了募資計畫,將沉浸式劇場結合「密室逃脫」,讓觀眾共同參與破解重重謎題關卡,在主軸的戲劇設定下,完成拼貼真相的任務,讓觀眾共同參與成為劇中的一部分。2019年的《半仙》,邀請宮廟乩身參演,在劇場中請來濟公禪師,一邊搖扇喝酒,開放觀眾問事對飲。2020年的《祖母悖論》作品以「兩天」為一單位,第一天為演後座談,邀請了物理學家、諮商心理師與催眠師為特別來賓,同時催眠觀眾,問觀眾在演出中看到了什麼,結束後立刻將觀眾的反饋,熬夜編成劇本排練,第二天正式演出,來製造穿越時空的假象。
  

跨領域、更寬廣的藝術表現
  

2017年進港浪製作洪唯堯在松煙LAB的《人類派對》,一開始觀眾會先進入「展區」參與不同攤位的演出互動,大約過了20多分鐘後進入另個空間的觀眾席坐下,會發現原本的隔間是一面單向窺視鏡,等到下一場的觀眾進入,這邊就有導遊透過耳機為觀眾導覽「展區」中人類的種種行為。風格涉的李銘宸如橫空出世般的導演手法,所推出的創作如《Dear all》、《擺爛》、《#》等有著新世代的剪輯拼貼,有著靈活的物件運用,表演者調度有著當代舞蹈的既視感,雜亂無章的舞台,和比利時編舞家楊法布爾的作品有著幾分神似。複象公場2020年的《大橋1988》結合實境劇場與社區導覽APP的應用,以大橋町社區作為戲劇舞台,帶領觀眾穿梭駐足在裝置過的廢棄房舍內,以在地史料故事串起不同動線。
  

明日和合製作所的洪千涵、黃鼎云、張剛華,以及風格涉李銘宸,都畢業自北藝大戲劇系,在校時都不約而同深受王嘉明創作的影響,明日和合的創作也受到洪千涵後來赴英國所學與黃鼎云繼續在跨域研究所鑽研的影響。而複象公場則由台藝大戲劇畢業的雙胞胎兄弟李承寯、李承叡與舞蹈系王珩共同成立,同樣都出身於江源祥的「破空間」,展現了台藝大跨域間合作的自由學風。
  

這個世代創作者從觀眾的體驗出發,突破了上個世代在乎的觀眾人數,對於戲劇、劇場的定義更為寬廣與跨界,也透過網路世界開拓更大的視野與想像,嘗試實踐各種類型與可能,在新場館到位、製作過剩、音樂劇、新馬戲、5G、觀眾口味等變數激盪下,這個世代後續將如何發展?接下來這10年,讓我們繼續觀察期待。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速寫賴翠霜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疫情之下且戰且走、應變創新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