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樊慰慈專欄】人工智慧的崛起,藝術歷史長河終結的起點?

【樊慰慈專欄】人工智慧的崛起,藝術歷史長河終結的起點?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3年5月

工業革命曾淘汰大量反覆動作的勞工,人工智慧則將取代一些知識性甚至創造性的工作者。需要執行極細膩動作且包含機遇詮釋成分的現場音樂演奏者,在這波AI風潮裡得以倖存,除非第六波的大幕揭開時,跑出來是個生化機器人!

文字 / 樊慰慈
  

老牌影星麥可.道格拉斯日前在英國《衛報》上回覆讀者,提到僅憑文字指令就可藉AI生成驚人的圖像,電影技術也能讓老演員的容貌回春,甚至把已故演員挖出來,音容宛在地繼續拍片!因此他決定為自己的數位肖像申請產權,歸西之後家屬或繼承人才可繼續領片酬。去年1月我曾在專欄裡提到李連杰辭演《駭客任務》的往事,即因不同意製片將其武功動作均數位化,未來套用在其他演員身上,版權卻不屬於自己。除了版權與利益之外,AI的本質及其發展更涉及未來藝術創作的趨勢和危機。一位國外影評網紅諷刺說,難道要把名導馬丁.史柯西斯的腦波上傳至電腦,再讓AI生出源源不絕的饒富史柯西斯風味的黑幫巨片?裡面最好再CGI一位長得好像艾爾.帕西諾的主角!這,就是電影的未來?
  

自去年底ChatGPT及後續版本接踵推出以來,發展速度驚人的AI科技突然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顯學。本專欄近3年來已曾多次從不同角度探討其對藝術產業生態的影響,唯筆者的論述並非在跟風熱炒當紅話題,卻彷彿帶著無限緬懷的複雜心情,凝視傳統文化的美好夕陽,並提醒有同感的讀者們,要珍惜那些還能接觸表演藝術現場實體的寶貴經驗與時光。鑒於AI技術躍進太快,本以為再等兩三年才會出現的進階功能,竟已陸續橫空出世。這些發展又將我的思緒拉回,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問題所在,及其對表演藝術的影響。
  

文明演進,三波?四波?五波?
  

3年前筆者曾在〈變與不變〉一文提及學者Alvin Toffler於1980年闡述的「三波論」,將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分為3大階段:為期約1萬年的農業社會;18世紀工業革命後大約200年的工業社會;20世紀初開始電器普及的後工業時期社會型態。至於1990年代網路開始普及,至2004年社群媒體和隨後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改變了社會運作型態,是否已經邁向第四波?或要等到2020年隨疫情時代崛起的元宇宙概念才算正式進入?而已從地平線升起的AI時代是第四波的一部分,或實質上已形成第五波?無論應如何區隔界定,筆者警覺到人類文明進化的腳步正呈現超幾何倍數的躍進,階段過程從1萬年、兩世紀、半世紀,縮短為20年。依此推論,AI社會的發展在2030至35年間勢將導入一個目前未知的第六波!
     

上述發展波段對表演藝術及工作者的實際影響為何?這是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
以下先從幾個歷史面向,以音樂傳播為例進行概述:
   

  • 農業時代:演出局限於地區性;教學傳承最初以口傳心授為主,10至15世紀間東西方先後出現活字排版印刷術,促進樂譜的流傳。

      

  • 工業時代:18至19世紀隨著蒸汽機與火車的發明,帶動歐洲樂器製造的突飛猛進,及因旅行距離的拉長和時間的縮短,促成演奏巨匠時代的來臨。
      

  • 後工業時代:20世紀從初期的留聲機和唱片之逐漸普及,到中葉又出現收音機、電視和錄音機,徹底改變音樂流傳的方式和速度,除間接促成演奏及欣賞的標準化,也產生史無前例的新商業模式。

      

  • 網路時代:21世紀初網路社群媒體興起,線上分享與交易平台日趨成熟。網路所具備即時性和互動性的特質,又將音樂傳播帶入過去難以想像的境界。但隨時隨地隨選的便利性及其相對廉價,為現場實體音樂帶來利弊互見的影響。
     

人工智慧,GPT3?4?5?
  

ChatGPT自去年底問世,因具備先進AI語言整合及組織力而引發舉世關注。然而AI僅根據被餵的大量資料及所學的語言邏輯,針對被下達的文字指令組合出答案或回應,本身並不理解文字內涵的真正意義,且產出結果品質不一,須靠不斷訓練來提升。但椅子還沒坐熱,今年3月又出現擁有推理能力的GPT-4,可寫電腦程式、模擬特定人聲、撰寫訴狀等。4月接著連環爆出屬於開源軟體應用程式的Auto-GPT,無需人為介入即由AI自動研擬工作策略,並發出對GPT-4的工作指令,且具備將經驗累積為記憶的功能。Auto-GPT也能存取網路資訊,工作項目包括譬如自製內容準確度高的播客節目、股市分析、經營社群網站等。因能不斷自主學習,從經驗累積和回饋中持續進化,將可能進化為終極版AGI(通用人工智慧)。
  

工業革命曾淘汰大量反覆動作的勞工,人工智慧則將取代一些知識性甚至創造性的工作者。需要執行極細膩動作且包含機遇詮釋成分的現場音樂演奏者,在這波AI風潮裡得以倖存,除非第六波的大幕揭開時,跑出來是個生化機器人!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最後生還者不談一夜情
從木偶奇遇到金字塔時裝秀,玩轉時空的藝術

精品文化啟示錄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