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楊德昌的劇場身影

【貧窮男專欄】楊德昌的劇場身影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3年9月

在這次展覽中,還能看見楊德昌與表演藝術的淵源,除了展示1988年開始在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任教的聘書,還有4齣較少為人所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因為只有1992年的《如果》在皇冠小劇場公開演出,1993年在君悅酒店JJ’s俱樂部演出的《成長季節》,是《獨立時代》開拍記者會前的演出,另外1997年的《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與2000年的《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都是在香港演出,若對楊德昌舞台劇創作好奇,可在這次展覽一次補足。

文字 / 貧窮男


回望楊德昌對台灣電影的重要性,年輕世代可能不太清楚,1982年中影啟用一批年輕導演合拍《光陰的故事》後,楊德昌提出了劇情長片企劃《海灘的一天》,快3小時的片長就被中影打槍,這樣怎麼排片?再來是楊德昌堅持用杜可風當攝影,對片廠制度而言,攝影要經過20年歷練,萬一放任楊德昌隨便找個人來當攝影師,片廠整套制度結構如何維持。那個年代還沒有獨立製片公司,中影是台灣最大的製片廠,照理說中影是投資方,可以不接受,卻在那樣的時機點妥協,造成了中影走向沒落與台灣新電影走向顛峰的黃金交叉。


《海灘的一天》中,胡茵夢是留德的鋼琴家,在當時的「外國」通指美國的年代,讓胡茵夢講德文,可窺見楊德昌的世界觀。這次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中,有一區用了楊德昌朗讀荷索1974年出版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視覺上用了《海灘的一天》海天一色的多媒體投影,讓觀者明白荷索對他的啟蒙意義,而楊德昌也以荷索瘋狂的堅持,對抗這個僵化的社會,同時我們也看到荷索將其好奇放諸四海,並未拘泥於德國,或可從此窺見《一一》遲遲不在台灣上映的原因。不過我們反而在國家戲劇院,看到了香港導演林奕華解讀電影文本重新詮釋的舞台劇《一個人的一一》


楊德昌留下的劇場創作


在這次展覽中,還能看見楊德昌與表演藝術的淵源,除了展示1988年開始在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任教的聘書,還有4齣較少為人所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因為只有1992年的《如果》在皇冠小劇場公開演出,1993年在君悅酒店JJ’s俱樂部演出的《成長季節》,是《獨立時代》開拍記者會前的演出,另外1997年的《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與2000年的《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都是在香港演出,若對楊德昌舞台劇創作好奇,可在這次展覽一次補足。


1991年拍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找了一批北藝大校友組成原子劇場。1992年推出的作品《如果》,觀眾坐在兩側,陳湘琪與王維明飾演生活於都會的年輕夫妻,湘琪在家中燒水時,在客廳發現一具男屍,驚嚇之餘趕緊撥電話叫老公回家,一邊商討如何處理屍體。維明一邊以電話虛與委蛇處理辦公室鬥爭,空無一物的舞台,電話的位置、開窗後的車水馬龍聲,都精確得不得了,45分鐘的演出,勾勒出角色性格、犯罪張力、道德判斷與勾心鬥角,展現出演員訓練的紮實與嚴謹,一切都發生在這個空的空間。


《成長季節》是《獨立時代》的前篇,一切都從這裡展開,葉全真與王維明飾演中產階級的男女朋友,生活中吵吵鬧鬧,來修漏水的房東陳以文、葉全真的助理陳湘琪,則透過一些生活片段將劇情延續到電影中。1997年由進念.二十面體邀請兩岸三地導演以「一桌二椅」形式展演作品,由楊德昌《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開場,由虛構的「臺灣旅行社」負責人九哥(王維明)主持開場,講著講著,一個跑路殺手老七(陳以文)入場,透過商人與黑道的勾搭,暗諷台灣民主現況。2000年《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則邀請孟京輝、榮念曾、賴聲川與楊德昌各自執導一段,楊德昌將李爾王的3個女兒,打造成女子偶像團體,透過表演時的狀況,對照3姊妹的不同性格。


與楊德昌有關的電影、劇場的多樣交流


楊德昌與表演藝術的關連,除了電影中胡茵夢的鋼琴家身分,1986年《恐怖分子》則找來了當時因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知名的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演出。1994年的《獨立時代》中甚至出現了兩次《表演藝術》雜誌封面,片中也有舞台導演的排練日常。


參與楊導3齣舞台劇的王維明、陳以文(在《如果》中擔任舞監)後來都當了導演,也繼承了楊德昌描寫當代都會生活風貌的路線。陳以文1998年的《果醬》墊基於楊德昌舞台劇的黑色風格,以一輛汽車與謀殺案串3個不同都市人的觀點。王維明2014年的《寒蟬效應》則描繪了音樂系的Me Too事件,2019年的《大約在冬季》,以1991年齊秦的北京演唱會開場,氛圍像極了《牯》片中的演唱會。而楊德昌的大弟子楊順清不但在2003年《臺北二一》找回《海灘的一天》主角毛學維演出,2005年的《我的逍遙學伴》也放進了國劇社演出《大劈棺》片段,巧妙與當時剛流行的部落格文化結合。


楊德昌的創作從各種面向影響著電影與表演藝術,10月22日前,細細品嚐「一一重構:楊德昌」展,可以感受到楊德昌的不同面向與慢慢發酵的影響。



圖 / 「一一重構:楊德昌」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沒有那麼容易的「南韓跳」

10年,一個斷裂的劇場世代
速寫賴翠霜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