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樊慰慈專欄】藝術,怎樣才算看╱聽懂?

【樊慰慈專欄】藝術,怎樣才算看╱聽懂?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3年9月

藝術家個性往往就是特別善於自嗨,每當午夜夢迴,想到曾在某個作品裡挖空心思地埋藏些微言大義或私密心情,都可能禁不住嘴角上揚!作品背後這些隱晦的弦外之音還有個意想不到的附帶紅利,就是提供舉凡學者、藝評、導聆人…等不少著墨的空間!

文字 / 樊慰慈


身為藝術創作者兼評論者,我經常思考或自我檢討一個問題:在本質上,藝術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逃避現實或反映現實?」這個現實可能包括當下發生的任何議題,或創作者正面臨或曾面對的某個人、事、物等。有些人或許認為,即使擺脫任何功能性和目的性,藝術仍能存在,且藝術並不必具有敘述的特質。換言之,和現實脫鉤就無所謂要逃避或反映什麼。但這句話本身不也間接反映其「逃避性」的潛質?又或許,有些藝術創作其實是以逃避為表、反映為裡,巧妙而婉轉地鋪陳藝術家的創作意圖。


藝術本質vs.弦外之音


至於欣賞者們是否都能悟出作品蘊含的弦外之音?這對於創作者而言有時並不在意,因為當面對不同欣賞者時,一件作品的表和裡是可以切割,讓觀眾各取所需的。譬如莫札特即曾在1785年一封致父親的家書中寫道,自己作品裡的精妙之處能博得知音者會心微笑;外行人欣賞時雖不知其所以然,卻也能從中得到滿足。


再者,藝術家個性往往就是特別善於自嗨,每當午夜夢迴,想到曾在某個作品裡挖空心思地埋藏些微言大義或私密心情,都可能禁不住嘴角上揚!作品背後這些隱晦的弦外之音還有個意想不到的附帶紅利,就是提供舉凡學者、藝評、導聆人…等不少著墨的空間!


在被看到之前,即已存在嗎?


被譽為卡地亞哲學之王」的法國精品品牌總裁兼執行長Cyrille Vigneron,日前在媒體專訪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在被看到之前,美即已存在嗎?有時是人們缺乏慧眼,有時美則必須能自我展現。」不禁讓我聯想到早在90年前量子力學即有個知名的悖論薛丁格的貓」,以挑戰「哥本哈根詮釋」對於量子糾纏之疊加狀態在觀測剎那間塌陷的論點。試將這套理論在藝術上引申解釋:作品在被觀測(欣賞)前並非固定不變,而具有其隨機性,亦即處於多種可能的疊加狀態;欣賞行為的本身則成為打破其不確定性的關鍵條件。筆者此處所定義的欣賞╱觀測,並非僅限一般觀眾,以音樂為例,更包含讀譜中的演奏家,因為他們就是將作品可能存在的各種美、醜的疊加狀態,以具體聲音展現出來的塌陷關鍵。


量子力學中多個量子態同時存在的線性組合,後來也衍生出多重宇宙的假說,近年並在科幻文學及娛樂作品上被大肆渲染。若撇開科學而純從哲學角度思考,該理論卻也顯得禪意十足。曾被派駐日本長達12年的Vigneron先生在上述專訪中,精闢地分享了他對於東方宇宙觀的理解:「西方人習慣以單線看時間,從過去進行到當下,再進行到未來。東方人看時間則是剎那的,卻也是春去秋來、周而復始的。…傳統其實並未消逝,只是活在當下,…仍然是你,卻又是個不同的你。」巧妙呼應本專欄上篇述及愛因斯坦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同時存在的寓言。


正本清源,追求知性


本文第1段闡述藝術文本與創作意圖間不時存在著某些隱晦的關係。時間久了或處於不同社會背景下,對於文本的詮釋極易醞釀出穿鑿附會的鄉野傳奇。只能多靠認真的學者和藝評進行考據,爬梳出較可信的資料並歸結論點。第2段的主旨則點出作品演出的關鍵性及風格詮釋的相對性。西方人過去即很重視歷代音樂家原始文獻的保存和記錄整理,並花下功夫,讓喜歡研究歷史的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在國外某些檔案室翻閱一兩百年前作曲家斑駁的樂譜、書信等文件手稿或掃描摹本時,看到的不僅是符號與文字,也包含符號與文字的背後。過程中內心若有所震撼,除了感性的激動,更多的是理性的飢渴!不限於學者,一些敬業的演奏家也懂得要鑽研這類歷史原典。


筆者常有個疑惑,近30年來電子記錄已逐漸取代傳統紙本,除非創作者本身有意識想為後代保存,從動機片段、草稿、初稿到完稿的創作過程,若非已被覆蓋,就是深鎖於旁人無法解鎖的雲端或終將被銷毀的電腦裡。這也包括其E-mail和各種通訊軟體裡的記錄。未來回首21世紀的藝術作品,除最終版本之外,恐已少有創作軌跡上相佐的文本可供審視和比較,這是學者、演出者和藝評家們勢將面對的一項難題。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一位捏黏土長大孩子的AI囈語

人工智慧的崛起,藝術歷史長河終結的起點?
最後生還者不談一夜情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