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特企
【2023 TSO年度歌劇】韋伯《魔彈射手》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創立於1969年,1979年起開辦「臺北市音樂季」,創立臺灣大型音樂季之先河,除邀請國際知名樂團來臺外,「歌劇製作」更是成為臺灣音樂界最令人矚目的悠久傳統,曾演出逾40部經典劇碼,數十年來持續不墜致力於歌劇演出,早已成為國內歌劇愛好者必定造訪之年度藝術盛會,不僅為觀眾帶來聽覺與視覺的饗宴,同時也培養出國內許多一流歌劇演唱家及製作團隊,確立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臺灣歌劇發展上的貢獻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文字 / 陳漢金(音樂學者)
韋伯與「浪漫歌劇」的形成
韋伯於1826年逝世之後,貝多芬與舒伯特也分別在1827、1828年往生。這三位十九世紀初,也就是「浪漫初期」最顯著的作曲家,他們的創新與前瞻性,分別對1830年「浪漫盛期」,甚至十九世紀後半「浪漫晚期」的音樂,造成深遠的影響。儘管韋伯同時是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也做些音樂評論,他在樂史上被大書特書的,是他在歌劇創作上超凡的貢獻。
獨特的家學淵源,無疑有助於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的歌劇生涯與創作。他的父親法蘭茲·安東(Franz Anton)男爵,是德國西北部歐登堡(Oldenbourg)邦國的官員。法蘭茲·安東卸職後,組了一個劇團到處巡迴演出,小韋伯就在如此的戲劇環境中長大、學習、打開視野。附帶一提的,法蘭茲·安東,韋伯的姪女康絲坦絲(Constanze)是莫札特的太太。
韋伯隨著家庭劇團到處巡演,也相繼跟著德、奧各地的名師學習音樂,以下是比較顯著的兩位:薩茲堡的米凱耶爾·海頓(Michael Haydn),那是約瑟夫·海頓的弟弟;沃格勒神父(Georg Joseph Vogler),那是維也納最知名的音樂理論家。
從十八歲開始,早熟的韋伯,陸續在一些地方的宮廷歌劇院擔任指揮:布雷斯勞(1804年);卡爾斯盧(1806年);司徒加特(1807年);曼海姆(1810年);慕尼黑(1811年);柏林(1812年);布拉格(1813年);德勒斯登(1816-1826)。由於個性非常獨立,思想太過自由,韋伯經常與當局不合,一再的轉換工作地方。每到一個地方,他一再的提倡歌劇改革,演出有特色、有深度的劇目;例如,在布拉格短短三年間,他演出十八齣不同的歌劇裡,其中的一部是貝多芬的《費黛里奧》!
在演出他人獨特歌劇的同時,韋伯也開始嘗試創作、演出他自己的歌劇。在十九世紀初,美聲、炫技的義大利歌劇是最通俗、親民的;相較之下,法國歌劇比較注重劇本與歌詞;德、奧正在發展一種以德文為歌詞,喜劇性質、兼具對白與音樂的「歌唱劇」(Singspiel)。起源於十八世紀中葉的德文歌唱劇,到了那個世紀末,仍屬方興未艾,莫札特透過他的《後宮誘逃》(1782年)、《魔笛》(1791年),增益了這種日爾曼特有的歌劇。進入十九世紀之後,先是貝多芬藉著他唯一的歌劇《費黛里奧》(1804-1814),將德文歌唱劇的傳統發揚光大,並為它注入大革命後新時代的澎湃精神。韋伯則是延續著貝多芬,將這種具有日爾曼民族精神的劇種,發揮的更加豐富、多變化,更符合新時代的浪漫美學;後人因而稱呼韋伯開發出來的這種日爾曼歌劇為「浪漫歌劇」。
韋伯在1810年代晚期,作風漸趨成熟後,主要的浪漫歌劇創作,除了代表作《魔彈射手》(1817-1821),還有《尤莉安德》(Euryanthe, 1823年)與《奧伯龍》(Oberon, 1826年)。《奧伯龍》是根據莎士比亞的劇作《仲夏夜之夢》改編的劇本譜成的。韋伯浪漫歌劇的特徵主要有下列幾點:魔幻或夢幻的題材;除了獨唱與重唱,合唱與管弦樂團被充分用來加強戲戲性與情感的表達;不同尋常的管弦樂與和聲經營,用來渲染魔幻與夢幻;「回顧性的主題」,在劇中不同地方出現,形成呼應、統一的效果,那是日後白遼士「固定樂思」,以及華格納「主導動機」的前身。
韋伯前往英國演出《奧伯龍》,卻因肺癆,1826病逝於倫敦,遺體卻在多年後的1844年才被運回他生前任職的德勒斯登安葬。這項移靈是由當時剛接任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華格納主導的。華格納在安葬典禮上還宣讀了一篇悼詞。華格納德勒斯登時期演出或創作的《飛行的荷蘭人》、《唐豪瑟》、《羅恩格林》,延續了韋伯的浪漫歌劇。後來,華格納1850年代進入成熟時期後創作的「樂劇」,更進一步的擴充、發揚浪漫歌劇的精神與特徵。
【2023 TSO年度歌劇】韋伯歌劇《魔彈射手》
演出時間:9/15(五) 19:30、9/16(六)19:30、9/17(日)14:30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製作授權: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劇院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協辦單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