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曾維庸  在音樂裡,人那麼渺小卻有那麼多幸福

曾維庸 在音樂裡,人那麼渺小卻有那麼多幸福


青年指揮家:台上的揮灑與背後的沉思】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3年11月

「我一直在想,如果人們感受不到衰老,那麼時間的意義,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現任灣聲樂團駐團指揮家曾維庸說。

對於時間的體會,他先談的不是節奏與樂譜,而是肉身被時間磨損後的感受。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美的詞彙「心流」,意指人全神貫注於某事,沉浸到忘記時間的心智狀態。然而,即便心神感覺不到時間,身體也確實在時間的齒輪中被刻刻消耗著,這一點,曾維庸在2017年香港中樂國際指揮大賽上體會最深。

他回憶,適逢決賽現場,「我在上台前的那一剎那,我整隻腳抽筋,然後接下來就感覺整個人都不對了。」這個突發狀況,可說是全然改變了他作為指揮家的走向。

文字 / 郝妮爾

攝影 / 郝御翔


是指揮家,也是一位單車騎士


「唸大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藝術家的生活好像都在夜晚才開始,酒池肉林那種生活聽起來很正常,總覺得是不是得這樣繼續混下去,才會有更多靈感?」曾維庸以「瘋狂」形容那時的自己,彷彿身體是一個耐磨的工具,要被這世界狠狠打磨,才能體會更美、更玄的藝術想像——直到2017年的指揮大賽中,那樣的生活態度才被顛覆。


那一年,時值23歲的曾維庸,是場上最年輕的參賽者,他回憶賽事細節:「每場比賽的細節都不太一樣。香港中樂國際指揮那次,有一個很特別的環節,是選手進入到第二關的時候,會拿到一份全新、你完全沒有看過的譜,而且那譜還會『埋錯』在樂團席間。這階段就是考驗你如何與團員溝通,要花多久的時間才會發現,你手中這份『正確的總譜』與台下幾位團員的有所不同。感覺很像一場綜藝節目,所有人都等著看你的『聽寫』能力那種感覺。」光用聽的,就使人備感壓力。


即便如此,當時曾維庸仍一路挺過艱難的複賽,進入總決賽,僅僅花5天的時間,就要準備半場音樂會的量。


其實在那時候、早在他的腿抽筋不聽使喚以前,有些事就隱隱不太對勁了,他描述:「就是有種……我的身體跟不上、心裡想要呈現的狀態。可能跟年紀也有關係吧?當時太年輕,整個人心浮氣躁的。雖然最後還是拿了亞軍,但我還是覺得當天表現得不是很好。」




意識到身體與心理的差距,他決心要改變;要用更健康的方式,支撐起自己的肉身,才有能力撐起自己對於音樂的愛。因此,他很快給自己的生命開闢第二條專業路徑,規律地訂定運動計畫,在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對單車的熱愛,如斯投入的結果,他竟把自己練成了一位高強度的自行車選手,甚至在2022年的武嶺自行車賽中,拿下全國總排名第5的成績。


享受痛苦後的回饋


一位指揮家,怎麼有辦法把自己的運動強度練得這麼高?


聽到這個問題,他笑得像是自己也不大知道一樣,試著解釋:「其實,我小時候是個過動兒,要吃藥控制的。我爸媽為此就替我報名各種運動項目,跟國樂同時進行。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關係吧?我從小就養出了很好的體能基底,所以後來再次投入運動的時候,就上手得很快。」


良好的體能固然為關鍵,然而最重要的原因,其實與他指揮家的身分有關。


無論是單車訓練,或者是指揮的工作,多數時候,他都得耐得住孤獨,忍得過訓練時的痛。他說:「以單車來說,若要走上競賽的話,是一種很消耗體能的運動,絕大部分還是以你的能力為主,所以你必須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極限。當你的心跳已經跳到190下,就得再想辦法跳到195。所以,偶爾訓練完的時候,我是會吐出來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有點病態,我很享受痛苦的挑戰後,所帶給我的回饋。」


曾維庸說,這樣的精神狀態,其實與他鑽研音樂的感受頗有雷同,「如果沒有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好好讀譜研讀,沒有深入去了解音符背後的一切,你不會有最後的感動。而那個孤獨的探索,也只有你自己可以走過。」


紮實的訓練,仔細的探索,他是這樣自律而謹慎的人,卻不因而自我膨脹,且恰好相反。愈是積極地探索與訓練,曾維庸反而愈能感覺到世界之大,明白身而為人的渺小。曾維庸在灣聲樂團排練時,一樣跟著大家一起搬椅子、擺譜架,「我不覺得指揮家應該要有什麼威嚴,我們的目標一致,都想著要成就一個作品。特別就是在面對作品的時候,我總是會覺得人類實在好渺小。」




曾維庸說這些話時,眉宇是飛揚的,他欣喜於這份發現,甘之如飴擁抱世界的大,侃侃而道:「在指揮這條路走得愈久,我就更相信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把一張譜徹底看透,面對團員也常常覺得準備不夠,哪怕我今天能夠將譜從頭到尾默寫下來,也不代表我徹底準備好了。」


面對這種心情,曾維庸卻一再說那是:「太幸運」的感受,「因為如此,你才知道自己正參與其中啊!能感覺到自己有多渺小,就表示我們往音樂的世界裡走得有多深。」


從各自的生命,尋找音符背後的答案


能夠不斷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這或許也因灣聲樂團獨特的工作型態有關。


採訪過程中,曾維庸不只一次驕傲地介紹灣聲的特色:「我覺得,灣聲團員與指揮之間,沒什麼上下位階的關係,每次討論的時候都很激烈。像是我們這幾天的排練,全都是樂團的保留曲目,換句話說,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信手捻來的作品。但我們還是一直在追求一些不同的角度,並試著從各自的生命經驗中去尋找答案。」


曾維庸以灣聲的《丟丟銅仔海洋版》為例,這是灣聲音樂總監李哲藝重新創作,背景取自民主前輩郭雨新的流離背景,在逃亡至國外那日,郭雨新從家鄉宜蘭坐火車離開,經過黝黑的山洞,彷彿意識到這次與家鄉的緣分,經此一別,便是永別。曾維庸描述:「所以這首曲子以小調編寫,聽起來就好像火車是往海裡開下去一樣。」


這首團員們都如此熟悉的歌曲,在排練過程仍精益求精地尋找新的角度。聊到這裡,曾維庸掩不住興奮地說,剛好就在採訪當日,大夥兒找到了新的詮釋方向:「我們今天試著把同樣的音型,想像成是海浪,拍打岸邊,卻永遠上不了岸。這個作品,大家至少演了十幾二十遍,但過去從來沒有以這樣的想法詮釋過。一旦樂章找到不同的觀點,音樂的樣子就變了。這就是探索過程中最棒的一件事情。」


曾維庸說,站在指揮台上的化學反應,全都是靠這樣的討論所「調理」出來的。


「因為你知道,指揮是人,演奏樂器的靈魂也是人,我們是一群形而上的精神體,所以無論是時間、心情、空氣,甚至濕度變化,都會影響每一個瞬間,最巧妙的就是,在這麼繁雜、多變的時刻,音樂使大家凝聚出一個共識,然後——嘣的一聲,非常美好的時刻都誕生了。」


講到這裡,曾維庸自己好像也嘣的一聲,幻化成火光,被空氣中的震動拍打,就發出更大的光亮。在他的眼中、心底,不斷引出對這份工作的愛與激動,儘管知道,自己是如此渺小,卻是這麼幸福。


人物小檔案


曾維庸,台灣青年指揮家。17歲時即展現對指揮的高度熱忱及天賦,在啟蒙恩師顧寶文教授d的細心栽培下成為台灣首位於大學階段主修指揮之學子,隨後進入臺灣師範大學隨許瀞心教授極其嚴謹、有效的指揮系統學習,演奏足跡也踏上國際舞台,至今已在台灣、香港、美國、馬來西亞等地與眾多樂團合作演出。現為灣聲樂團駐團指揮,圈思文化有限公司藝術總監,PHONOLITE(響岩文化)創辦人,同時也是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2021/2022國際音樂人才拔尖計畫培訓員。


近期演出節目


精湛之夜II-台灣揚琴樂團音樂會

2023/11/26 (日) 14:30

前往購票


更多《青年指揮家:臺上的揮灑與背後的沉思》線上專題

吳曜宇 在一條孤獨的路,找到不同的眼睛

楊書涵 學習好好做人,而非做一個好人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