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樊慰慈專欄】從史柯西斯到夏卡爾,途經蕭邦與德布西

【樊慰慈專欄】從史柯西斯到夏卡爾,途經蕭邦與德布西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3年11月

筆者在講課或演說中常問台下一個暗藏陷阱的問題:藝術是件理性或感性的事?一般的回答多傾向後者,但猶豫不回答才比較接近正確答案,因為這絕非可以明確切割的事。若以藝術工作的專業角度著眼,從創作到搬上舞台的過程中,實則有很多理智思考和執行的層面,僅憑澎湃的感性並不足以成事。

文字 / 樊慰慈


日前看到一段名導演馬丁.史柯西斯的專訪,由影壇少帥提摩西.夏勒梅主持。內容大多圍繞在前者執導的新片《花月殺手》和近年媒體生態改變等議題,但話匣子卻從兩人前陣子合作為香奈兒一款藍調香水拍的廣告開啟。史柯西斯表示自己拍的史詩級電影片長動輒3個多小時,這次拍廣告卻有一分鐘的限制,但這其實很不容易,因為一切均更加濃縮,每個鏡頭都是關鍵。他強調無論影片長短,開鏡之前總是做足功課,習慣將所有場景裡包括畫面的結構與布局、鏡頭景深、如何分鏡等都盡量設計好,並畫出草圖。除非遇到演員極度入戲時,可能天馬行空地脫稿吐出一句令人拍案叫絕的台詞,坐在鏡頭後的他較少臨場即興發揮。


感性的磅薄與理性的沉澱


這讓我想到鋼琴詩人蕭邦,據他同時代諸多的史料記載,身為一名鋼琴家,即興演奏堪稱其拿手絕活。譬如他的好友、法國名畫家德拉克羅瓦曾表示蕭邦的作品多從其「即興演奏蛻變而來,但即興當下的表現要來得更為強烈、大膽。」然而身為一名作曲家,蕭邦的樂曲雖然一般並不以紮實的古典結構著稱,從其樂譜手稿上斑駁的修改痕跡看來,無論是一分鐘的前奏曲或近40分鐘的協奏曲,無不經過反覆推敲和仔細琢磨。如濃縮精華般的馬厝卡舞曲,每個音符都是關鍵;史詩般的B小調奏鳴曲,則從和聲層次到樂句的布局均經過縝密的設計。


筆者在講課或演說中常問台下一個暗藏陷阱的問題:藝術是件理性或感性的事?一般的回答多傾向後者,但猶豫不回答才比較接近正確答案,因為這絕非可以明確切割的事。若以藝術工作的專業角度著眼,從創作到搬上舞台的過程中,實則有很多理智思考和執行的層面,僅憑澎湃的感性並不足以成事。


已年逾80的史柯西斯並不算特別多產的導演,除了一些紀錄片和廣告,目前主要共拍過27部劇情片,對於劇本和選角都有他獨到的眼光。或為滿足他在劇情敘事上的執著,史柯西斯影片的長度也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多部在3小時上下,根據美國印地安原民社會事件拍攝的《花月殺手》更長達3.5小時。但就如同一齣劇或一首交響曲,無論作品有多長,關鍵應在於其整體的結構性和材料的鋪陳是否張弛有序?以及內涵陳述的張力如何?要能讓人欣賞過後覺得那個長度就是恰到好處。


從視覺到聽覺,時間的有限和無限


《花月殺手》的劇情雖然是發生在1920年代的真實事件,充滿了貪婪、血腥及種族問題,但在訪談中史柯西斯強調該片的主軸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隨愛情產生了信任,信任又因背叛而破碎,亦即當愛到至深處,視線將會跨越真相,最後真相和愛一起被葬送。幾位主要明星絲絲入扣的演技,加上事件實地找來原民素人演員自然生動的表現,能夠頗具震撼力地同步喚起欣賞者內心的情感意識,深刻體驗劇中人傳達的感情張力。


雖然媒材與色調皆不同,這種炙烈的情緒張力也讓筆者聯想到20世紀俄裔法國藝術大師夏卡爾的畫風。我首次接觸其作品是他於1964年受聘為巴黎歌劇院內穹頂重新繪製的巨幅壁畫,其中內圈的4景為葛路克奧菲歐與尤莉迪絲》、貝多芬費黛里歐》、比才卡門》、威爾第《茶花女》,外環則包括莫札特、白遼士、華格納、柴科夫斯基、德布西等8位作曲家的創作。夏卡爾作品讓我深感驚豔之處,在於以童趣般的繽紛七彩和夢幻式的構圖與線條,渲染濃郁的思緒及情感。他曾說「必須像德布西那樣,透過顏色讓繪畫唱歌。」但不同於在時間軸線上進行的表演藝術,平面的視覺藝術之意境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愛情、花朵、宗教都是夏卡爾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題材,每當凝視著他著名的早期畫作如《我與鄉村》(1911生日》(1915戀人》(1928,畫面是異常流動的,欣賞者的思緒卻彷彿墜入時間靜止的黑洞奇異點中。


「藝術是美麗的,但美麗並非其目的,只是個餌……(德國文豪)席勒曾說,真相在美的背後。何為真相?你無法用理性去定義它,而必須靠著實際體驗。」喜愛研究哲學的已故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凱如是說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藝術,怎樣才算看╱聽懂?

一位捏黏土長大孩子的AI囈語

人工智慧的崛起,藝術歷史長河終結的起點?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