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X馬戲平台】
衛武營寫下的證明題,讓馬戲說好一個故事:專訪藝術總監 簡文彬
文字 / 郝妮爾
攝影 / 郝御翔
從外觀看來,高雄衛武營的流線型建築本身就帶著某種玩性,某種對於「藝術」框架的突破。因此,自2018年落成以來,衛武營諸多節目,與其說他們思考的是藝術性,不如說他們更在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似總在找個機會,讓熱情的高雄人多一個相聚的場合。
因此,或許我們不會意外,早在場館落成以前,衛武營便將「馬戲」作為其推廣的重要項目之一。
「嘿,來一下嘛。」
——藝術總監簡文彬說,當初夥伴們是用這樣輕鬆的姿態,思考如何讓大家「來劇場走一遭」。其實,不只是上觀眾走進,也是讓新的想法走進,讓新的表演者找到機會,使大眾原本以為非關藝術的可能性,全都翩然而至。順著這樣的思維,馬戲平台的概念於2016年誕生,同年十月,衛武營在短短一個週末聚集了前所未有的人潮。彼時可能只是「順道」走訪的觀眾,大概也不曉得,自己的駐足將打開衛武營馬戲平台的大門,使其延續至今。
「馬戲」一詞,衝進腦海裡的瞬間
2015年,簡文彬以「準藝術總監」之姿,加入了場館營運推動小組,主要與團隊夥伴思考衛武營的演出計畫。
年度性演出,無疑表現著該場館的「個性」,而他們深知作為一個城市的重要藝文據點,場館的個性,將會成為土地的種子,決定這個世代的青年會沐浴在何種藝術文化之下?
以簡文彬的專業來說,音樂當然是重要的一環,然而除此之外呢?
「當時,我們凝結出一個方向——衛武營要成為『眾人』的藝術中心。」他說,此想法一出,馬戲概念幾乎當下就跳到眾人面前。
「這跟我們那時候面對的空間限制有關。」簡文彬解釋。如人所知,衛武營曾是南部重要的新兵訓練中心,軍營外有諸多連接道路、空間,均可作利用,然而崎嶇的室內格局,難以被整理為劇場空間;另一方面,該區域的法規用途,名列不得出現商業行為,因此街頭藝人之屬性的表演也難以加入。就在這個時候,馬戲不被場域限制、充滿彈性的表演方式,並每每予人驚奇感的形式,成了唯一解方。
既然決心一試,就不能讓馬戲只是曇花一現。玩興與藝術之間的差異,或許不再表現形式,而是願意對其投入多少心血、花費多少時間。
「剛好那時候我們已經在籌備首次臺灣舞蹈平台了,所以一開始決定要做馬戲,我們就是以『平台』的概念下去作發想。」簡文彬說,言下之意,他不要讓馬戲只是吸人眼球的表演,而是成為能夠連結國外的文化基地、甚至與在地的教育體制做結合,以衛武營為中心,讓臺灣開展出全方位的馬戲脈絡來。
站在平台上,往四方串連的馬戲技藝
在此之前,臺灣有所謂的馬戲表演嗎?
這個問題,光一出口恐怕就會引發諸多論戰,畢竟早期臺灣對於類似的表演系統,多以「雜技」稱之,臺灣戲曲學院長年來於雜技表演藝術項目中的努力,也不容小覷,經年累月,確實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創作者。
但是離開學院以後,這些創作者能夠往哪裡走?
簡文彬說,關於「雜技」與「馬戲」一詞的定義,團隊討論了很久,過程中也收到諸多專業人士的建議指教,最後,他們統一以「馬戲」稱之,一來是考量國內外的連結性,二來大眾對於該名詞的直覺想像。
「走到國外,你會發現西方的馬戲表演已經遠遠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了。例如法國,叫做『新馬戲』,簡單來說他們就是沒有使用動物了,甚至不只是單元式的表演,轉而注重一齣戲的原創性以及整體性,扣合故事脈絡以及音樂的連結,甚至利用現代科技的輔助,去創造具有魔幻感的時刻。」
簡文彬在歐洲各國的踏查,看見了馬戲延展的可能性,那並不只是短促的表演,也不再只是肢體極限的嘗試,而是一種更精緻的表演結構。並且,他從這樣的脈絡中,提高了對臺灣原創馬戲的信心。
「臺灣過去傳統的訓練,常常是在技巧上的深度往下鑽,可是馬戲平台的建立,能夠讓這些創作者明白他們有一個方向可以往上爬,甚至往其他國家擴散。」
七年一瞬,今年你也來一下!
2016年,馬戲平台在衛武營首次嘗試呈現。簡文彬回憶,坦承說,那年大家確實抱持著且戰且走的心情,想說試試水溫吧?未料迎來空前的熱絡。
「第一年,我們在十月舉辦,才一個週末而已,人潮馬上就聚集過來了。我們當時看了才發現,這個點子不小心就打中了預期的目標。」簡文彬說。
在第一年的節目安排中,馬戲與魔術緊密相依,直到第二年、第三年……如斯穩定規劃之下,他們逐漸確信,絢麗的表演或許會讓人暫時駐足,然而之所以年復一年重啟高度討論的原因,仍是「故事」。
馬戲是可以乘載故事的媒介,而故事能夠讓觀眾的心產生當下無可預期的震盪,從而在無形之中感受到藝術的重量,衛武營正年復一年的驗證著這件事情。
如今,晃眼就走到了第七年。
對簡文彬說,七年的時間,依舊是一個起步。獲得認同感是一件漫長的道路,而將這份認同理所當然的種植在所有人的心中,那更是需要極高的耐心。
此刻,法國馬戲中心的教育系統與臺灣戲曲學院內的雜技藝術取得串連,馬戲成為臺灣與國外連結的其中一塊敲門磚,「我們後來簽了一個亞洲馬戲的合作約定,一口氣串起六個國家,聯合發展這項藝術。」
簡文彬對於馬戲平台的執著,其實很單純,便是相信這門表演藝術,其實有很多層次能夠鋪陳,有許多皺摺值得被品味。讓馬戲從原先純粹以「肉眼」捕捉的視覺震撼,變成動用全身感官,去聽、去感受,去心領神會的藝術表演。
馬戲在臺灣也許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讓認同感往下植得更深。因此在此之前,他們不談理論,不談更遠的企圖,只是像往年那樣,準備好一系列的節目,向大眾招手,俏皮地說:「嘿!今年也是,你來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