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貧窮男專欄】那一年,我編了兩本雜誌

【貧窮男專欄】那一年,我編了兩本雜誌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3年11月

這次合作除了對出版有了全觀的理解外,如何找到獲利模式,成為日後行動與實踐前的重要課題。再來是扭轉了批判的角度,當時還很文青,有很多爛片根本不想介紹,但Bentham說服了我:我們只是報導的雜誌,不是評論,你說那片有多爛,還不是有人投資才拍得成,再爛的片一定都有他好的點,能夠說服投資方,我們只要寫出那優點就好。

文字  貧窮男


「寫倒的雜誌與網站超過20家」我履歷中的這行,經常遭到打槍與退貨,我卻以為是不可多得的資產。


大概是發生在世紀交接之時,所有人都熱烈擁抱網路的未來,卻逐漸發現是熱錢的無底洞,內容網站紛紛關門止血,使得實體雜誌得以苟延殘喘,數位化也鯨吞蠶食著不同領域的產業。


當我在ArtChina的專欄寫了「30歲退休」,30歲先預支退休時光,等玩不動了累積人脈後再去上班,結果整本雜誌下個月就真的關門退休,接續著兩個旅遊專欄、時尚的3C專欄、相關的電影專欄與網站陸續關門,後來寫了一篇〈網路傷寒瑪麗〉來描寫這種帶賽的現象,不過一兩年,細細數來竟然寫倒超過20家公司,雖然惶恐卻又慶幸趕上了一個亂世,之所以慶幸,因為有些奇遇,足以改變人生軌道的奇遇。


一人要搞定兩本雜誌


1999年冬天,忽然接到時尚龍頭《VOUGE》、《GQ》老總劉炳森(Bentham)的邀請,去辦公室聊聊,鉅細靡遺毫不藏私地勾勒出一本雜誌的誕生。他待人客氣,一邊操作著電腦,談談雜誌版型的設計,一方面聊著電影,以他當時大約60歲的年紀,能夠如此靈活操作電腦,對電影的熱情與知識我遠遠不及,然後分析想辦這本雜誌的緣由與獲利模式。


1999年他在網路上註冊了網址:inmovie.com,準備做一個網站兩本雜誌,一本是介紹院線片的《銀幕迷》,一本是在電視上看DVD與CABLE的《螢幕迷》(皆與inmovie諧音)。然後當時的華信銀行發行一張叫「奧斯卡」的信用卡,卡友雜誌委託西門町一家老牌《票房》雜誌。Bentham買下這家《票房》雜誌,主要看中20多年來的電影劇照,順便繼承信用卡公司的委託。


Bentham提出了對雜誌版面的設計美學與行文邏輯,對我這樣的菜鳥,彷彿武林密技畢生絕學,如五雷轟頂般的震撼教育,然後他打算就用我一個人搞定這兩本雜誌:「寫老片比新片困難,你本來就在做的『貧窮男Cable電影精選』就已經是《螢幕迷》的內容, 剛好你每天都在看試片,新片的《銀幕迷》順便寫一下,雜誌的美編廣告其他等全部不用管,你只要負責文字即可。」


第二回面談Bentham問我需要什麼,我說我要一間辦公室,有專線可以上網,當時家中還是撥接上網。他立刻在公司附近租了間有花園的一樓,拉專線做裝潢,有大會議室還有影印機。這不像一般找工作,比較像是Bentham發現了生意的契機,分析完利弊得失,看要不要一起來打拼看看,然後在背後用他所有的資源全力支持。之後我又問:我可以不來上班嗎?他回:我不用每天看到你啊,時間到東西要做出來。這次合作除了對出版有了全觀的理解外,如何找到獲利模式,成為日後行動與實踐前的重要課題。


再來是扭轉了批判的角度,當時還很文青,有很多爛片根本不想介紹,但Bentham說服了我:我們只是報導的雜誌,不是評論,你說那片有多爛,還不是有人投資才拍得成,再爛的片一定都有他好的點,能夠說服投資方,我們只要寫出那優點就好。尋找人事物優點取代了批評,雖說是兩碼子事,但學習欣賞優點也讓自己的生活寬廣起來。


改變了看待世界運作的角度


另外也接獲指示,合作的對象必須是業界第一,比方當年片商龍頭若是UIP、錄影帶是百視達等,也因此他決定不要有訂戶,而是學《壹週刊》的零售策略,通路龍頭711自然是不二選擇。對於雜誌定價,當時普遍覺得高單價的產業雜誌才有機會生存,例如汽車雜誌,買台車100萬,花300元買一本雜誌研究很合理,但是誰會花一百多元買雜誌來挑選300元的書、CD或電影呢?


我對兩本雜誌的定價是甜蜜的20元,但711卻不接受,來來回回討價還價後,對方開出最少要50元上架拆帳,最終定價49元,我跟Bentham說49元連我都不會買。春去秋來忙了大半年後才終於試賣,我心中也想過,若選擇電影院0元免費拿,靠廣告說不定能殺出一片天,但電影院之間並無通路,鋪貨與開發成本難估計,隨著網路泡沫漸起,各家信用卡公司縮減預算紛紛停止刊物,結束那一年爽爽充實的日子,從不切實際的菜鳥,忽然之間面對日暮西山的雜誌有了好多想法,同時改變了看待世界運作的角度。


後來不論做任何事之前,如何尋找獲利模式,總讓我再三斟酌,在做與不做間,有了一把謹慎的尺。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楊德昌的劇場身影

沒有那麼容易的「南韓跳」

10年,一個斷裂的劇場世代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