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觀眾多或少,都沒差?|貧窮男專欄

觀眾多或少,都沒差?|貧窮男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4年5月

我不知道有沒有統計過拿補助的演出,與其票房表現的數據報告,但可以感受到相對於觀眾的不確定性,補助的資源立竿見影勝負已分,補助的甜頭會造成制約與依賴,所有計畫都採補助先行的思考,卻漸漸忘記補助的初衷,有著不拿白不拿的偏見,甚至拿到理所當然成為長不大的巨嬰,如此一來,觀眾多很好、觀眾少也沒差,出現了類似旺陽餐廳的奇觀。

文字  貧窮男


約莫10多年前,我追隨農曆年出國的熱潮,來到泰國清邁過年。


本想圖個清靜,沒想一到清邁城,發現滿滿中國人,二話不說立刻擬定逃亡計畫,從清孔邊境離境走寮國陸路關,再過友誼橋來到寮國會曬,找到船家搭慢船前往龍波邦,這個遺世獨立、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的佛教王國。


搭慢船需要兩天,傍晚在北賓停靠過夜,隔天下午即可抵達龍波邦。湄公河在泰國寮國這一帶為平原,聽說中國三峽蓋大壩之後,原本三峽的船公司,都移往泰緬邊境的湄公河發展,但在寮國這邊卻少見,慢船航行的過程有著康拉德小說《黑暗之心》的既視感,彷彿身處在科波拉電影的熱帶叢林之中,危機四伏心驚膽跳,但事實上一切都平靜得出奇。


旺陽的餐廳奇景


到達龍波邦找好落腳地,立刻就後悔了,這裡離中國更近,中國人更多,自駕遊的中國車牌,停得滿滿都是。龍波邦能容納的旅客數量遠遠不足,尋找飯店的遊客如蝗蟲過境一般,guest house的doorman告訴我,去年這個時候,許多中國人都睡在車上,我只能慶幸好險已經找到住處,既然早起看過托缽,又去過關西瀑布,立刻修正逃亡路線。


一路往南來到一個叫旺陽的村莊,這裡非常原始,道路都是泥土,橋梁都是木造,河水清澈,吸引了新一代的嬉皮,我住的飯店後面是已荒廢二戰時的軍用機場。這邊的熱門玩法是店家載客到上游,發個輪胎,坐進輪胎裡,泡在沁涼消暑的河水中,沿著原始河道漂流,徜徉在林間灑落的陽光與森林的芬多精裡,沿途酒吧放著搖滾音樂,空氣中有著大麻味,人手一罐啤酒,沿著水流慢慢漂浮,歷經3、4小時漂回村落。


村落的主街都是餐廳。菜色與價格都一模一樣,卻總是有幾家擠滿了人,有幾家一個客人都沒有。我在旺陽待了快一週,對每天都如此的現象非常好奇,沒有客人的店家,老闆老神在在,既沒出來攬客,也不會降價以對,滿座的餐廳基本上就是每桌都有電影可看,沒客人的餐廳也沒打算跟進。我不知道這個共產國家的運作法則,不管有沒有客人餐廳都能夠存活,讓我想起台灣的表演藝術環境。


有的演出有很多觀眾,有的演出觀眾很少,卻也沒聽過有人因此致富,或為了演出賠了一棟房子,大家吃不飽卻也餓不死,觀眾在哪裡或觀眾多寡,好像也沒那麼重要。這背後一定有奇怪的道理,寮國如何運作共產制度我不得而知,台灣的表演藝術如何,你我應該都不陌生。


文化部一年預算300億,國表藝中心33億,國藝會3、4億,文策院1億,資源在哪,機會就在哪,爭奪就在哪,那觀眾呢?觀眾在哪裡?有人在爭奪觀眾嗎?隨著製作成本不斷墊高,黑特劇場也有貼文要爭取提高排練時段費,劇場中的通膨遠高於經濟市場的通膨,牯嶺街、實驗劇場的最低票價,從很早以前的300跳升到500元,轉眼間800元防線已破,實驗劇場最低票價也來到1,000元,更別提大劇場,不斷堆高的票價,相對於更為便利便宜的OTT或其他娛樂,人口負成長,表演藝術與觀眾會不會漸行漸遠?


有沒有觀眾都沒差?


我不知道有沒有統計過拿補助的演出,與其票房表現的數據報告,但可以感受到相對於觀眾的不確定性,補助的資源立竿見影勝負已分,補助的甜頭會造成制約與依賴,所有計畫都採補助先行的思考,卻漸漸忘記補助的初衷,有著不拿白不拿的偏見,甚至拿到理所當然成為長不大的巨嬰,如此一來,觀眾多很好、觀眾少也沒差,出現了類似旺陽餐廳的奇觀。


但換個角度來思考補助的初衷,如果完全不補助按照資本市場機制來運作,以觀眾好惡與追求市場最大化為目標,可能所有節目都變成綜藝脫口秀,或是親子網紅秀,然後透過不斷競爭,走向流行通俗與取巧。表演或許能在競爭下走向商業與精緻,卻在文化的多樣性、廣度與深度上,逐漸滅跡。


這永遠都是兩難的議題,如同資本與共產主義永恆的矛盾,只好走中間修正路線,在兩難中拉扯。台灣目前借重的歐陸經驗,資源都在劇院與政府部門,美國日本主要靠企業贊助,韓國文策院只在必要時伸出援手,台灣廣發補助,杯水車薪,不如投資觀眾投資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了歐陸經驗卻沒有歐陸觀眾的素養,嫌貨才是買貨人,沒有觀眾,一切都是一場空。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火鳥.春之祭》 伊凡.沛瑞茲穿越今昔

楊.馬騰斯之後

那一年,我編了兩本雜誌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