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科技無形化與音樂天堂之間的距離|樊慰慈專欄

科技無形化與音樂天堂之間的距離|樊慰慈專欄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4年7月

AI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易學好用,不太需要肉身老師教!況且AI領域的教學 備課若不隨時跟上最新進展,恐怕還沒教,所傳授的技術即已過時;學生還沒 畢業,之前所學的內容可能早就落伍;更甚者,學生學了某些專業技能,畢業 後才發現那個原本熱門的行業正逐漸消失!

專欄1月份提到,在一個資訊急速超載的時代,社會充滿焦躁的情緒。過去產品研發以年為單位的汰舊換新,如今各種AI科技在各方逐鹿下,竟然每月都出現許多新款式或版本,彷彿椅墊還沒坐熱就得換位子,淘汰速度加劇!藝術本質在於反映時代或逃避時代?未來幾年將是科技全面滲透到人類生活的關鍵期,表演藝術與藝術市場又將何去何從?


對一個月刊的專欄作者而言,過去要做時事評論可稍微沉澱一下再寫都不遲;但如今面對需要消化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瞬息萬變的巨量資訊與新知,若無法立刻掌握重點和梳理脈絡,並做出橫向連結的獨立觀點,專欄或任何研究不僅時效性頓失,人文精神亦將蕩然無存,不如交給AI及時歸納生成!


搞不清楚對手是什麼,如何擬定正確的戰略?


6月初看到一位近期OpenAI開除的青年研究員Leopold Aschenbrenner在網上發表一篇論文〈SITUATIONAL AWARENESS: The Decade Ahead〉,從微觀科技到宏觀歷史的角度剖析AI發展。筆者或許是台灣最先意識到其重要性的閒人,並立刻在個人臉書上分享。隨後半個多月來該論文已在國際輿論持續發酵,引發從不同角度的延伸探討。對照近期台灣社會包括教育部在內有關AI發展過於單向的投入,或多流於跟風,對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理解。


17世紀荷蘭有個鬱金香事件,後來成了泡沫化的代名詞。AI本身是玩真的,不至於泡沫化;但若將之當作凡事不蹭個熱度就怕落伍的時尚盲目追捧,或如同股市的一窩蜂追高,其行為本身及相關的投入勢將泡沫化,並造成資源浪費。AI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易學好用,不太需要肉身老師教!況且AI領域的教學備課若不隨時跟上最新進展,恐怕還沒教,所傳授的技術即已過時;學生還沒畢業,之前所學的內容可能早就落伍;更甚者,學生學了某些專業技能,畢業後才發現那個原本熱門的行業正逐漸消失!


上述問題需要一個視野廣闊的政府,從全球高度及跨領域的橫向連結進行整合規劃,絕非頭痛醫頭式地局限於工程和技術層面。看那19歲即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資優生Aschenbrenner,在校主修的是經濟和統計學,而非資工或電機。


讓音樂平衡內心的裂痕


早在1980年代,科學家Hans P. Moravec1948-即曾提出一個知名悖論,大意是「要電腦在智力測驗或下棋時具有成人般的表現並不難,但想賦予電腦(和機器人)一歲小孩的感知能力與肢體靈活度卻難上加難。」前者還包括譬如語言翻譯、微積分等,後者則涵蓋五官知覺及意識等。雖然Moravec當初設想的難題如今似已被先進的AI和機器人一一突破,譬如靈活的肢體模擬感官意識等,但悖論本身的概念卻沒錯,並可加以衍伸。


電腦工程師暨著名直播主Lex Fridman近期與META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n的訪談中,對於日新月異的人工智慧本身究竟能否了解實體世界的現實,仍表存疑。因為人類智慧須從許多實體接觸的經驗中不斷累積,而語言本身是間接而抽象的,靠著大型語言模式訓練的AI即使能正確回答或協助解決問題,但它目前仍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非意識狀態。


「我們用音樂平衡內心的裂痕,使自身成為完整的人(雙關語:讓彼此合而為一)。」在日前推出的《小丑》續集電影預告片中,竄出這段刻骨銘心的經典名句。讓人聯想起20多年前我曾述及(註)電子音樂前驅Morton Subotnick(1933-)年輕時的預言:「在一場未來的音樂會裡,4位不帶任何樂器的音樂家舒適地靜坐台上,他們正與台下同樣舒適地靜坐著的觀眾以思想音樂進行交流。」


數年後他又表示:「未來聽眾將有更積極參與音樂發生過程的機會和空間,形成人與音樂之間或欣賞者與音樂家間更多、更直接的互動。…人們可按照己意改變一首作品或一個錄音演奏的內容,身處四方的人們也可上網同步演奏四重奏。…科技應該被化為無形,你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而是天衣無縫地悠遊於其世界中。」當時仍處於網路的嬰兒期,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路尚未問世,更別說近年神速躍進的AI。Subotnick神準的預言如今聽來除了讓人嘖嘖稱奇,也不禁感到有點毛骨悚然!

 

註:樊慰慈,〈人與樂的互動:從安可到網路世界〉,《音樂年代》,第59期,1999年11月,頁22-23。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文字指令:藝術生成的彈指神功?

真人表演藝術:AI王朝下的金飯碗?

歷史從不重複,重蹈覆轍的是人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