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貧窮男專欄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貧窮男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4年7月

葉奕蕾先是舞者,後來才學習拍攝影片,呂威聯先是拍攝影片,後來才轉為舞者,黎宇文自始至終都是影像導演,這樣的差異讓他們面對舞蹈影像的主從與彼此相互服務的比重,有了多元的組合與解讀……呂、黎兩人的創作積累與經驗,與葉奕蕾所帶來香港跳格20年的平台與國際經驗,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參考與合作,這次的論壇分享,也許能成為台灣舞蹈影像發展更上層樓的契機。

文字 / 貧窮男


舞蹈影像的發展需要兩種環境的健全發展,舞蹈與影像,放眼華人世界中,台灣與香港算的上是發展舞蹈影像的一片沃土。香港「跳格舞蹈影像展」(以下簡稱跳格)已有20年的歷史,對方興未艾的台灣來說,相當值得借鏡。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總監黃明川,繼幾年前邀請了陳芯宜、周書毅、林婉玉參加的舞蹈影像論壇,今年再度舉辦舞蹈影像論壇,邀來3位台港舞蹈影像領域的中流砥柱來參加:香港跳格的總監葉奕蕾、同時能代表香港與台灣兩地的創作者黎宇文,和在台灣推廣舞蹈影像的「舞映島」創辦人彭筱茵,但因彭筱茵臨時去了澳洲,於是另邀了舞映島另位成員呂威聯代打。


流離多元的跨國經驗


呂威聯的父親是印尼華商,母親蕭瑤是台灣赴香港發展的明星,和貝蒂、恬妮同期,曾與狄龍、姜大衛、盧燕等演對手戲,在李翰祥電影《傾國傾城》、《瀛台泣血》中飾演珍妃,因結婚而息影。在台灣出生的呂威聯3歲隨父母移民到印尼,但父親的沙文主義與無止盡的家暴,讓母親蕭瑤求助無門,在蘇哈托獨裁政權下更為艱難,呂威聯的童年也充滿陰影。一等到他成年,母親便將他與妹妹送到美國,自己則趁印尼混亂時逃回台灣。


威聯原本在美國念電影,但拍底片燒錢,舞蹈系給他全額獎學金,因此轉往舞蹈系,加入舞團發展,而他也發現童年經驗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內在,透過身體,透過影像,反而找到抒發的出口。後來他到荷蘭發展,在大學教書,拍攝舞蹈影片。海外15年的漂泊是他對過往的逃亡,是技藝的養成。當他想返回美國時,剛好碰上川普執政,因而回到台灣與母親、妹妹團聚,海外影像與舞蹈的紮實訓練,加上英文母語背景,為台灣的舞蹈影像將帶來新的刺激。


「跳格」是專門的舞蹈影像影展,除了競賽、影展觀摩,還有委託製作、研討會、工作坊與國際交流等,不僅是亞洲最大,放眼全球也毫不遜色。現任總監葉奕蕾,資料上說她原本是新加坡的舞者,後來到香港演藝學院,與應亮學習紀錄片拍攝,轉往舞蹈影像發展,後來從前任總監Raymond手中接棒跳格的策展。葉奕蕾與呂威聯一樣有著複雜的童年經驗,她的母親是印尼人,因父母工作之故,她在新加坡就讀幼稚園,奠定英文基礎,小學在印尼,中學到馬來西亞,大學又回到新加坡,曾在泰國工作兩年,因此她除了中英文外,還會印尼文、馬來文、泰文、廣東話,在整個東南亞之間的國際交流無往不利,因為跳格的策展,大量觀看策展平台上的影片,同時與全世界重要的舞蹈影像展策展單位交流,在這領域的國際經驗是台灣相關從業者所欠缺的。


落腳台灣的舞蹈影像創作者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系的黎宇文,2004年與編舞家伍宇烈合作,將後者2001年的舞蹈作品《蘇絲黃的美麗新世界》,改編成在街角茶餐廳演出的舞蹈影像《一杯茶》,獲得首屆「香港跳格舞蹈影像比賽」大獎,隨後拿下幾個國際獎項,並在2012年被雪梨的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選為永久收藏品。


他的資歷與跳格舞蹈錄像影展息息相關,跳格曾經辦過黎宇文的作品回顧展,可以想見他在香港舞蹈影像領域的地位,台灣觀眾對黎宇文比較熟悉的作品,是幾年前周書毅參與演出伍宇烈《男生.男再生》的紀錄片拍攝,這個作品始於1996年,伍宇烈幫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幾位馬來西亞男舞者編創的《男生》,歷經20年,好幾代舞者曾演出巡迴不停,並找回來第一代舞者,傳承給周書毅這代舞者的記錄影像,好看又感人。這幾年為了小孩的教育,與妻子(在香港發展的台南舞者)回到台南定居,也幫稻草人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等拍攝,累積了好些舞蹈影像作品。


葉奕蕾先是舞者,後來才學習拍攝影片,呂威聯先是拍攝影片,後來才轉為舞者,黎宇文自始至終都是影像導演,這樣的差異讓他們面對舞蹈影像的主從與彼此相互服務的比重,有了多元的組合與解讀。而3人所接受的都不是台灣的養成教育,黎宇文與葉奕蕾有著共同的香港跳格經驗,葉奕蕾呂威聯都有著漂泊的生命史,呂威聯與黎宇文在都住在台灣,都在舞映島推廣舞蹈影像。呂、黎兩人的創作積累與經驗,與葉奕蕾所帶來香港跳格20年的平台與國際經驗,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參考與合作,這次的論壇分享,也許能成為台灣舞蹈影像發展更上層樓的契機。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觀眾多或少,都沒差?

《火鳥.春之祭》 伊凡.沛瑞茲穿越今昔

楊.馬騰斯之後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