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作家專欄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貧窮男專欄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貧窮男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4年7月

葉奕蕾先是舞者,後來才學習拍攝影片,呂威聯先是拍攝影片,後來才轉為舞者,黎宇文自始至終都是影像導演,這樣的差異讓他們面對舞蹈影像的主從與彼此相互服務的比重,有了多元的組合與解讀……呂、黎兩人的創作積累與經驗,與葉奕蕾所帶來香港跳格20年的平台與國際經驗,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參考與合作,這次的論壇分享,也許能成為台灣舞蹈影像發展更上層樓的契機。

文字 / 貧窮男


舞蹈影像的發展需要兩種環境的健全發展,舞蹈與影像,放眼華人世界中,台灣與香港算的上是發展舞蹈影像的一片沃土。香港「跳格舞蹈影像展」(以下簡稱跳格)已有20年的歷史,對方興未艾的台灣來說,相當值得借鏡。


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總監黃明川,繼幾年前邀請了陳芯宜、周書毅、林婉玉參加的舞蹈影像論壇,今年再度舉辦舞蹈影像論壇,邀來3位台港舞蹈影像領域的中流砥柱來參加:香港跳格的總監葉奕蕾、同時能代表香港與台灣兩地的創作者黎宇文,和在台灣推廣舞蹈影像的「舞映島」創辦人彭筱茵,但因彭筱茵臨時去了澳洲,於是另邀了舞映島另位成員呂威聯代打。


流離多元的跨國經驗


呂威聯的父親是印尼華商,母親蕭瑤是台灣赴香港發展的明星,和貝蒂、恬妮同期,曾與狄龍、姜大衛、盧燕等演對手戲,在李翰祥電影《傾國傾城》、《瀛台泣血》中飾演珍妃,因結婚而息影。在台灣出生的呂威聯3歲隨父母移民到印尼,但父親的沙文主義與無止盡的家暴,讓母親蕭瑤求助無門,在蘇哈托獨裁政權下更為艱難,呂威聯的童年也充滿陰影。一等到他成年,母親便將他與妹妹送到美國,自己則趁印尼混亂時逃回台灣。


威聯原本在美國念電影,但拍底片燒錢,舞蹈系給他全額獎學金,因此轉往舞蹈系,加入舞團發展,而他也發現童年經驗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內在,透過身體,透過影像,反而找到抒發的出口。後來他到荷蘭發展,在大學教書,拍攝舞蹈影片。海外15年的漂泊是他對過往的逃亡,是技藝的養成。當他想返回美國時,剛好碰上川普執政,因而回到台灣與母親、妹妹團聚,海外影像與舞蹈的紮實訓練,加上英文母語背景,為台灣的舞蹈影像將帶來新的刺激。


「跳格」是專門的舞蹈影像影展,除了競賽、影展觀摩,還有委託製作、研討會、工作坊與國際交流等,不僅是亞洲最大,放眼全球也毫不遜色。現任總監葉奕蕾,資料上說她原本是新加坡的舞者,後來到香港演藝學院,與應亮學習紀錄片拍攝,轉往舞蹈影像發展,後來從前任總監Raymond手中接棒跳格的策展。葉奕蕾與呂威聯一樣有著複雜的童年經驗,她的母親是印尼人,因父母工作之故,她在新加坡就讀幼稚園,奠定英文基礎,小學在印尼,中學到馬來西亞,大學又回到新加坡,曾在泰國工作兩年,因此她除了中英文外,還會印尼文、馬來文、泰文、廣東話,在整個東南亞之間的國際交流無往不利,因為跳格的策展,大量觀看策展平台上的影片,同時與全世界重要的舞蹈影像展策展單位交流,在這領域的國際經驗是台灣相關從業者所欠缺的。


落腳台灣的舞蹈影像創作者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系的黎宇文,2004年與編舞家伍宇烈合作,將後者2001年的舞蹈作品《蘇絲黃的美麗新世界》,改編成在街角茶餐廳演出的舞蹈影像《一杯茶》,獲得首屆「香港跳格舞蹈影像比賽」大獎,隨後拿下幾個國際獎項,並在2012年被雪梨的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選為永久收藏品。


他的資歷與跳格舞蹈錄像影展息息相關,跳格曾經辦過黎宇文的作品回顧展,可以想見他在香港舞蹈影像領域的地位,台灣觀眾對黎宇文比較熟悉的作品,是幾年前周書毅參與演出伍宇烈《男生.男再生》的紀錄片拍攝,這個作品始於1996年,伍宇烈幫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幾位馬來西亞男舞者編創的《男生》,歷經20年,好幾代舞者曾演出巡迴不停,並找回來第一代舞者,傳承給周書毅這代舞者的記錄影像,好看又感人。這幾年為了小孩的教育,與妻子(在香港發展的台南舞者)回到台南定居,也幫稻草人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等拍攝,累積了好些舞蹈影像作品。


葉奕蕾先是舞者,後來才學習拍攝影片,呂威聯先是拍攝影片,後來才轉為舞者,黎宇文自始至終都是影像導演,這樣的差異讓他們面對舞蹈影像的主從與彼此相互服務的比重,有了多元的組合與解讀。而3人所接受的都不是台灣的養成教育,黎宇文與葉奕蕾有著共同的香港跳格經驗,葉奕蕾呂威聯都有著漂泊的生命史,呂威聯與黎宇文在都住在台灣,都在舞映島推廣舞蹈影像。呂、黎兩人的創作積累與經驗,與葉奕蕾所帶來香港跳格20年的平台與國際經驗,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參考與合作,這次的論壇分享,也許能成為台灣舞蹈影像發展更上層樓的契機。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觀眾多或少,都沒差?

《火鳥.春之祭》 伊凡.沛瑞茲穿越今昔

楊.馬騰斯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