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從巴黎奧運斜槓音樂舞台的穿越狂想|樊慰慈專欄

從巴黎奧運斜槓音樂舞台的穿越狂想|樊慰慈專欄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4年9月

競技場就是體育的主舞台,即使燦爛輝煌,在場上的職業生涯其實非常短暫。再穿越回音樂界,雖然也有各項比賽,無論是否要靠電眼判決,競賽就難免牽涉各種人為因素;但絕大多數的比賽只是年輕演奏家踏上職業舞台的墊腳石。對音樂家而言,若參賽得獎成了生涯巔峰,反而像個悲劇。在職業舞台上一場場的演出才是真實的,而且這個生涯的壽命往往會遠遠超過運動員的黃金歲月。

文字 / 樊慰慈


2024巴黎奧運從開幕典禮到賽事過程都寫下不少紀錄,但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又各有其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或津津樂道的點滴。從小不愛運動卻很喜歡看各種體育競技的我,偶而會將各種運動項目的特性與音樂演出行為之間做橫向連結,甚至當成音樂美學課程的一個單元論述。因此有時若對運動賽事提出獨特觀點,或許難免有種音樂工作者職業病上身的味道!這次雖然並未將眼睛緊貼螢幕狂追奧運,但我特別注意到兩起事件,說來讓讀者們聽聽這種職業病是否有點嚴重,或所提出的觀點其實還蠻有道理的?


相對於過程千變萬化的球賽或頗具藝術表現的體操項目,田徑賽事應屬奧運中最直白的競技,比的不外乎一翻兩瞪眼的最快、最遠或最高。而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百米賽跑,過程短促卻爆發力十足,常讓觀眾看得血脈賁張。目前的世界記錄為已退休的牙買加名將、閃電人博爾特(Usain Bolt)在2009年柏林世錦賽中創下的9.58秒。不同於博爾特創紀錄時一馬當先,將其他選手狠拋於後的精采畫面,巴黎奧運百米決賽的參賽者實力相當,第1名與第8名選手的成績只差0.12秒,其中前4名跑者更是幾乎同時抵達終點,形成另一種精采又刺激的場景


音樂比賽也搬出電眼、電耳當評審好嗎?


問題來了,賽場即時的告示螢幕顯示前兩名選手成績同為9.79秒(第3名9.81秒),但經過官方設置的電眼計時比對,最後判定美國的萊爾斯(Noah Lyles)勝出,原本在複賽中領先的牙買加跑者湯普森(Kishane Thompson)僅以0.005秒之差屈居第二。由於賽跑是以選手抵達終點時胸部觸繩而非腳踩線為依據,有評論者打趣說就看誰的胸部較大來分勝負!但0.005秒是個既不能以肉眼區別,也無法用情緒感受的冰冷機械數據。奧運若屬人類在體育競技和運動精神上的至高象徵,就應該以如同藝術般的境界及更高的人文主義來看待,何不將以9.79秒同時抵達終點的兩位選手並列冠軍?況且在上屆東京奧運的男子跳高項目,確曾發生兩位選手PK到難分軒輊而同獲金牌的感人結局。難道當時硬要搬出電眼,檢視兩者在跳過2.37公尺的最終高度時,誰的臀部抬得比較高一點嗎?


穿越至專業音樂比賽的場景,其實當評審要辛苦多了,既沒有「電眼」輔助,標準也相對抽象,除了譬如明顯的錯音等失誤。我曾跟其他老師開玩笑說,若要體恤音樂比賽評審連日久坐的辛勞,就讓一群選手同時上台,聽到鳴槍後一起開始演奏指定曲,只要途中沒有撞倒欄杆,最先演完的就是冠軍。當然,速度本身絕非評量音樂的唯一尺度。俄國鋼琴家貝爾曼(Lazar Berman)即曾表示過去剛到莫斯科音樂院求學時,同學們在琴房裡拿出馬錶對賭,比誰能將指定樂曲最快彈完?「年少無知才會幹這種事,以為音樂就像在踢足球。我那時只知道手指、速度、正確音符,卻對音色沒啥概念。」


音樂與運動競技的最大歧異


另一個事件發生在女子體操個人單項的地板操決賽,過程更顯曲折。由於美國教練於頒獎前一刻提出申覆,要評審重新檢視排名第5的切爾斯(Jordan Chiles)的比賽錄影,以證明她的動作難度係數應得更高分。結果翻案成功加了0.1分,讓現場正雀躍喜獲第3名的羅馬尼亞選手柏波蘇(Ana Barbosu)頓失銅牌!事後羅馬尼亞向國際體育仲裁組織據理上訴,兩天後國際體操協會及國際奧委會又先後裁定美國應繳回銅牌,並重新安排儀式頒獎給柏波蘇。美方對此當然群情激憤,身為體操傳統強國的羅方也不甘示弱,但提議奧委會乾脆打三塊銅牌,讓第3、4、5名的選手皆大歡喜!柏波蘇本人則表示:「無意針對其他運動員找碴,問題出在評審的計分與決定。」


每當看到類似事件報導,我都不禁為所有運動員捏把冷汗,競技場就是體育的主舞台,即使燦爛輝煌,在場上的職業生涯其實非常短暫。再穿越回音樂界,雖然也有各項比賽,無論是否要靠電眼判決(笑),競賽就難免牽涉各種人為因素;但絕大多數的比賽只是年輕演奏家踏上職業舞台的墊腳石。對音樂家而言,若參賽得獎成了生涯巔峰,反而像個悲劇。在職業舞台上一場場的演出才是真實的,而且這個生涯的壽命往往會遠遠超過運動員的黃金歲月。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科技無形化與音樂天堂之間的距離

文字指令:藝術生成的彈指神功?

真人表演藝術:AI王朝下的金飯碗?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