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劇場的延續性與可能性 電影改編劇場的3種案例

劇場的延續性與可能性 電影改編劇場的3種案例


文字 萬孟賢(電影文字工)


劇場與電影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我們談論「改編」案例時,相對於一百多年的電影,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劇場直覺上似乎較容易是被改編者,例如希臘悲劇、莎劇等影像化,或是百老匯音樂劇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之電影版,更有由著名流行歌曲延伸的「點唱機式音樂劇」(Jukebox Musical), 如《媽媽咪呀》、《萬世巨星》等;而多對話及室內場景,較上述案例稍微小眾一點的現代戲劇,富有文學性及考驗演員功力的性質,則成了影迷印象中的「奧斯卡最愛」,上世紀中葉有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靈慾春宵》(又名:《誰怕吳爾芙》),及馬龍.白蘭度和費雯麗主演的《慾望街車》等,近年安東尼.霍普金斯及布蘭登.費雪也分別以當代劇本翻拍的《父親》和《我的鯨魚老爸》封帝。


劇場演出具有實時性與現場性,無法利用剪接快速穿梭不同時空,場景較縮限且需重複利用,通常製作成本也比電影小,邏輯上而言,應該較適合做為一個樸實的基底,讓改編的影像添上花樣;然而,隨著各種形式的娛樂展演逐漸混雜,分眾狀況不再那麼明顯,再加上新的科技和技術引進劇場,也不乏反過來的例子——電影先獲得成功後,再改編成劇場作品。



圖 / 《舞動人生》音樂劇DVD封面。(取自網路)


《舞動人生》:從電影、劇場再回到大螢幕播映


以《時時刻刻》、《為愛朗讀》及影集《王冠》為人所知的英國名導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其首部劇情長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講述渴望學習芭蕾舞的礦工之子比利,克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及家裡給予的陽剛期待,在舞蹈老師喬治娜的幫助下參與甄選、進入專業學校就讀,逐漸改變父親的反對態度並獲得肯認,一步步成為耀眼的芭蕾舞者。


該片將男孩成長心境放置在1984至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的社會脈絡中,藉少年柔軟卻堅韌的氣質,撫慰緊繃過勞的藍領階級家庭,取得1億票房佳績。14歲新人傑米.貝爾更是擊敗羅素.克洛、湯姆.漢克斯等資深男星,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最佳男主角獎得主。


導演戴爾卓在拍電影前已有劇場經驗。從青少年時期接觸劇場作品並擔任學校話劇社幹部,取得文學學士後,還考進東15表演學校主修表演,並在曼徹斯特、利物浦、愛丁堡等地發表劇場作品。他曾於倫敦的Royal Court Theatre、The Gate Theatre及美國聖路易州的Metro Theatre Company擔任藝術總監,1994年就以《An Inspector Calls》進軍紐約百老匯,獲得東尼獎。


戴爾卓先是在劇場認識後來成為《舞動人生》編劇夥伴的李.賀爾(Lee Hall),這故事原型其實來自於賀爾先前只有公開讀劇、沒正式演出的劇本《Dancer》,而電影大獲成功後,兩人繼續合作進行音樂劇改編,2005年於倫敦西區首演,隨即獲包括「最佳新創音樂劇」等共9項勞倫斯.奧利維耶獎提名,並於2008年開始進軍百老匯,讓戴爾卓獲得第二座東尼獎最佳導演。此後,該劇開始世界巡迴,出現西語版、德語版,並參與劇院現場錄製,從電影、劇場,再度回到大銀幕播放。


因巡演的長壽性質,加上男主角比利必須是發育前青少年的年齡限制,演員有「畢業」的現象,給予不少有表演夢的年輕男孩機會,為擴大戲劇的教育意義及影響了,編劇賀爾和音樂總監Martin Koch更發起「Billy Young Theatre」計畫,提供簡短版的劇本及音樂,讓在地小劇團及學生社團也有機會搬演。


值得一提的是,因參與漫威而紅遍全球的「小蜘蛛」湯姆.霍蘭德,曾參演最早幾年的倫敦西區版本,他的人生經歷甚至與劇中比利相呼應,是受芭蕾老師引薦才參加甄選,並花了兩年時間,從飾演比利的好友逐漸熬成主角比利。



圖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場版主視覺。(取自網路)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場運用「扮演」的明示


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3)口碑票房皆佳,上映時獲得超過6億美元的票房成績,也讓他繼《斷背山》後拿下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本片沒有繁複劇情,埋藏於取名及角色路上所見所聞細節中的寓意,反而在平靜水面下暗潮洶湧著,透過Pi事後追憶口述,觀者無法確認魔幻求生歷程中出現並互相殘殺的,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兩種故事版本帶來的哲學及宗教思考,以及讓人身歷其境的突破性3D技術,都是電影為人津津樂道之處。


然而,沒有大銀幕包覆,少了宛若海浪衝到眼前的臨場感,如何用劇場手法展現故事的魅力?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場版本由英國演員兼劇作家Lolita Chakrabarti撰寫劇本,Max Webster執導,導演利用多面向的旋轉舞台展現快速換景的順暢,所有動物皆以偶呈現,並讓觀者清楚看到操偶師(以理查.帕克為例:偶下一名屈身的演員模擬老虎動作時的軸心,前後各一名直立演員操作頭部及腳尾的動態),種種「扮演」的明示,皆旨在不讓觀者陷入「信以為真」的幻境,其實很符合原著精神——選擇訴說,以及相信哪一版的故事,操之在Pi,他有權力建構及詮釋自身的記憶。


本劇2019年於英國雪菲爾的Crucible Theatre首演,於2021年轉移至倫敦西區,之後再到百老匯,也透過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至世界各地的電影院播放,目前正在跑英國及愛爾蘭巡迴,並計劃前進北美巡演。



圖 / 《搭錯車》劇場版主視覺。(取自網路)


《搭錯車》:從幕後到幕前的歌手演唱


最後談到台灣的案例,1983年由虞戡平執導的《搭錯車》,該片介於風靡1960、70年代著重劇情起伏跌宕的瓊瑤系電影,以及80年代開啟的台灣新電影浪潮之間,講述被啞巴外省老兵收養的棄嬰,成長過程歷經眷村改建、火災意外等波折,因緣際會展現歌唱天賦,一步步成為當紅歌星,卻必須隱藏卑微身世,與含辛茹苦拉拔自己長大的家人漸行漸遠的故事。


電影幕後團隊網羅校園民歌風潮代表人物侯德建、李壽全,剛以首張專輯《之乎者也》震撼華語樂壇的羅大佑,以及即將成為新電影中流砥柱的吳念真,共同打造詞曲配樂,精準設計的感人催淚橋段,配上蘇芮配唱的〈酒矸倘賣嘸〉、〈一樣的月光〉等傳唱度高又飽富張力的歌曲,在港台皆獲票房佳績並擁有高討論度。


雖然歌曲為人所知,但《搭錯車》並不符合角色以歌曲表達心聲、舞蹈展現情緒的特色,因此不太算是嚴格定義下的歌舞片,倒是以配樂為主題,配上大量人物特寫及快速剪接渲染氛圍的拍攝手法,影響不少後來的華語MV。


直到電影上映的35年後,由相信音樂推動的音樂劇版本隆重登場,能將這極適合用歌舞表達的故事以完整歌舞形式呈現,團隊找來陳樂融擔任音樂總監,延續電影招牌歌曲,更加入許多新創歌曲闡述角色一路的成長旅程,還融合數首飾演女主角的歌手丁噹個人經典K歌的改編版,是一次結合點唱機音樂劇手法、運用流行歌手號召力的創新改編。


有趣的是,丁噹過往為多部知名偶像劇獻唱,以歌聲豐富角色故事,這次站到幕前唱出心聲,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自己和當年的蘇芮只能在幕後配唱的遺憾。


在「跨域」盛行的當代,小說、漫畫、遊戲,甚至是網路圖文,都能成為戲劇改編的素材,如果擁有共通的源頭,先變成劇場、抑或是先變成電影,似乎便不那麼重要了,因為深植人心的始終是好故事;而這些先以電影取得知名度、再走入相對小眾的劇場之案例,也提醒著我們,無論各式娛樂再怎麼百花齊放,走入劇場,拋開外界紛擾,感受現場即時的專注與能量,仍有它的不可取代性與商機魅力。


更多《說起改編,我們想談的其實是⋯⋯》線上專題

從設計主題出發 搭起流行與古典的橋梁-訪狂美交響管樂團團長謝韋民

這種「醜醜的樣子」,也是劇場最好的樣子-訪音樂劇《怪胎》導演洪千涵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