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OPENTIX編輯臺

這種「醜醜的樣子」,也是劇場最好的樣子-訪音樂劇《怪胎》導演洪千涵

這種「醜醜的樣子」,也是劇場最好的樣子-訪音樂劇《怪胎》導演洪千涵



說起改編,我們想談的其實是⋯⋯】專題 |OPENTIX編輯臺 2024年8月


文字/郝妮爾

攝影/王筑樺


一度引起極大討論的電影《怪胎》,於2023年由瘋戲樂工作室改編為音樂劇作品。劇中,王希文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音樂調性,結合大象體操的演奏魔幻呈現,此外,更搭配導演洪千涵獨樹一格的氛圍,使作品更添迷離奇幻。


這也是洪千涵首次執導的音樂劇。過往以沉浸式劇場引發高度討論的創作特性,並不阻止她往各種面向的演出走去,例如在疫情期間的線上演出作品《嗚嗚嗚OHOHOH》(後改名為《北棲》),或是今時今刻的音樂劇《怪胎》。


洪千涵相信,重點不是形式,而是此刻存在的必要性。她在乎:「為何我們要在這個時代去面對這個議題?為什麼這個作品需要在此時發生?無論面對什麼作品,這都是我最在乎的一件事。」


因此,洪千涵與《怪胎》碰撞的契機,當然亦是某種天時地利人和所致。她在2019年曾參加北藝中心辦的音樂劇人才培育工作坊,從中發掘了導演的更多可能性,甚至也撿拾起諸多童年的回憶,包括:「我想起自己小時候非常非常喜歡《真善美》這部電影,大概看了20、30次有吧?算是我的音樂劇啟蒙。」


所以,瘋戲樂《怪胎》的執導邀請,洪千涵當仁不讓。只是當時自己還沒有直接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她的第一齣音樂劇,更是她第一次面對「改編」——電影與劇場的距離在哪裡?改編後的主題應該更加聚焦於最初、或勇敢發散出去……各種問題都在正式工作後一次迎來。




改編創作的那堵牆


「我剛開始加入劇組時,就知道我們是自由的。電影製作方那邊基本上沒有特別給予我們限制,唯一提及:只要是一個愛情故事就好,合作狀態很開放,樂見音樂劇版本有一個全新的想像。」洪千涵說。


自由不代表沒有邊界,改編的困難之一或許在於——既有觀眾的想像與討論,多少都會影響創作者的思維行進。而那些討論的聲響,就是他們在改編之際需要正視的第一道牆。


洪千涵回憶:「我剛加入劇組的時候,音樂劇劇本基本上就已經拉出了新的架構方向跟概念。」她解釋,其中最大的差異點在於,音樂劇版本原先希望解構「疾病」的概念,作為浪漫愛情的一種隱喻,不同於電影確確實實地以強烈的氛圍感傳達「強迫症患者」的戀愛。


「我們在這個題目上有很多的討論以及想給予恰好的浪漫,拉扯在於:『我們會不會過度浪漫化強迫症』這件事情?」洪千涵說。


恰好,站在她的導演立場,她對電影版《怪胎》其實並無帶著太過強烈的愛,也沒有以積極的批判在審視,反找到相對中立的位置,表示:「我想要好好把電影提及的拉扯,同樣擺入劇場之中。」


所謂改編,撇除媒材使用的不同,更多差異是來自於創作者的意志。懷抱著對原作品的愛,固然是觸發改編的動力之一,但有時,也恐怕因太過執著某事,而使整體故事失焦。


這次和瘋戲樂的合作,比起以往在結構舞台劇劇本上更為複雜和刺激,在排練場裡,像是和音樂執導希文、大象體操、編舞陳彥斌、設計們、演員們一起現場創作,期待找到聽覺與視覺的好玩平衡,比方說「我希望能夠讓觀眾直接以視覺親臨強迫症的感受,因此很刻意地有那種開場大畫面、要求每一個人跨步的角度、仔細檢視誰有沒有在正中心……諸如此類,使整個空間和聽覺都成為角色內心的投影,觀眾也彷彿活在強迫症患者的心裡,而非只是倚賴想像,或台詞或歌詞的陳述。」洪千涵說,這便是屬於她的導演意志。



圖/《怪胎》(瘋戲樂工作室 提供)


我們共享同樣的時間


最後,回到劇場本身,所謂的改編,最讓人在意的其中一點或許也是:為什麼非得是這個媒材不可?劇場到底能夠給予什麼樣的無可取代性?


關於這個提問,洪千涵能夠給出的答案可多了。不過最關鍵的一個,乃是「在場」的意義,講得更深入一點,是「觀眾與表演者共處一室,享受同樣的時間流動」。


「我在導演這個作品的時候,有一個參考依據,是一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勃麟的攝影作品《隱身在城市裡》,他的創作是把自己偽裝進、融進周圍環境。例如:站在路邊的一面牆但你要仔細看才會發現他站在前面,又例如便利商店的商品層櫃讓自己彷彿隱形在這個空間中。」洪千涵說,這種「在場又彷彿不在場」的感受,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強迫症的內在感受。


「無論現場的歌隊,或者是小惡魔傑森——那位打破第四面牆的角色、能直接與觀眾對話——都是如此。我們能夠在這空間當中看到一個人形,他們卻又彷彿不存在於空間當中,像是角色情緒的具體展現。而傑森的存在,又更可以跳進跳出,與觀眾對話,呼應現場的笑聲與觀眾的心情丟接。他們時而是人,下一秒可能是便利商店的層架,或是抽象的污點或潔癖,角色擁有各種可能性。」


另一方面,洪千涵說她也特別喜歡用一些LOW-TECH(用最低的技術量來做戲)來讓劇場這塊空的空間,迸發出各種想像力馳騁的孔洞,她喜歡直接倚賴觀眾大腦來建構世界,而單靠非華麗的布景撐起全場。


「比方說,我用一團黑色無以名狀的布象徵角色內心對於骯髒恐懼,又或者是《怪胎》的便利商店空間是用服裝印製層架穿在演員身上建立的,主要形成空間的都不是舞台布景,而是劇組一起的創作。整個空間充滿『漏洞』,可以瞬間變得完整精緻,下一秒又可以完全消失。」她說,在這之中,最棒的地方在於——無論是空間的成形或是消失,觀眾都是「看在眼底」的。


即便知道魔法怎麼成立,依舊相信魔幻的存在。這就是劇場的價值。



圖/《怪胎》(瘋戲樂工作室 提供)


採訪末了,洪千涵的語氣溫潤,像是傍晚剛澆過水的盆栽,慢慢地說:「電影可以重新拍攝好幾次,最後只剪輯出某一個最好的鏡頭。可是在劇場,我們一再重來。演員從這邊跑去那裡,但沒有人想要隱藏,沒有人。」她停頓一會兒,接著說:「台上的一秒就是台下的一秒,那個『醜醜』的樣子,是我覺得劇場最好的樣子。」


人物小檔案


洪千涵,劇場導演、自由創作者,「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創作者。曾與國家兩廳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北藝術節、衛武營、北美館、當代藝術館、空總clab、白晝之夜等單位合作演出或委託製作。關注重整調度觀演關係,期許透過作品,透過不同感官經驗、空間敘事,在「日常經驗」與「主動生產」間著力,實驗出更多可能。近期導演作品有:《和合夢》、《怪胎》、姊弟三部曲(《三生萬物》、《祖母悖論》、《家庭浪漫》)、《北棲》、《小路決定要去遠方》、《半仙》等。


更多《說起改編,我們想談的其實是⋯⋯》線上專題

劇場的延續性與可能性 電影改編劇場的3種案例

從設計主題出發 搭起流行與古典的橋梁-訪狂美交響管樂團團長謝韋民


近期參與作品...

《2024女子馬戲平台》

2024/9/20 (五) - 2024/9/22 (日)

前往購票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