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不散的友誼——台灣絃樂團與皮凱森家族的跨世紀琴緣》

《不散的友誼——台灣絃樂團與皮凱森家族的跨世紀琴緣》


文 / 小提琴家 林暉鈞


遠古時代的水手在夜間航行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在浩瀚星空中找到北極星。對拉琴的人來說,或許也是如此。

 

雖然我從小學琴,但真正決心以小提琴為職業,已經是25歲的事了。從那時候開始我拼了命地練琴,卻完全感覺不到進步。那是理所當然的,我自己心裡也很清楚;因為不知道方向,我的練習一直原地打轉。我需要一位老師。就在這時候,我認識了皮凱森大師。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政治環境的影響,台灣對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認識很有限,大部分人只知道歐伊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或柯岡(Leonid Kogan)等少數幾位大師。我也是到了快30歲的時候,才在小提琴家好友陳昭佺與譚正的介紹下,知道維多・皮凱森(Victor Pikayzen)這個名字。第一次聽到皮凱森大師的錄音,我就完全被他的琴音迷住了,心裡升起了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瘋狂念頭:「我要跟這個人學琴!」於是——仍然是透過陳昭佺與譚正——輾轉請另一位小提琴家好友吳孟平,在瑞士的音樂營向皮凱森大師要到了聯絡地址。我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的願望。過了幾個月,就在快要放棄希望的時候,收到回信了。我高興得又叫又跳,在地板上打滾。起身後我立刻打電話給台灣絃樂團的團長鄭斯鈞,我們一起訂了飛往安卡拉的機票。

 

還記得我在安卡拉音樂院的琴房上了第一堂課,拉的是巴赫的夏康舞曲。儘管事前全力準備,我拉得糟透了。音不準、抓不到節奏;小提琴發出的聲音,像是緊急煞車聲。那是當然的。我的手在拉琴,腦子裡想的卻只有自己——「我的表現如何?會不會得到大師賞識?」——那使我耳聾目盲,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但皮凱森老師沒有打斷我,而是耐心、仔細地聽我拉完全曲,才開始給我建議。他沒有否定、嫌棄我的演奏,而是不厭其煩地為我分析曲式與風格,指導我操作樂器的技術要訣,言談中穿插著大量的比喻、笑話與故事。而當他示範的時候,那是我所聽過最美的小提琴聲音!就在一個多小時內,他逐步帶領我走進音樂與小提琴的世界。生平第一次,我可以在拉琴的時候忘記自己,而專心在眼前的樂曲與樂器上。那是我音樂生命中神奇的一刻。



圖/最初的緣分,首次見面合照(左至右:林暉鈞、Tatiana Pikayzen、Victor Pikayzen)

 

團長鄭斯鈞也在場,見證了整個經過。回到旅館,我們兩人都很興奮,並且決定由台灣絃樂團出面,盡最大努力邀請皮凱森大師到台灣,和家鄉的朋友們分享這美好的音樂經驗。1996年,皮凱森老師和他的女兒、傑出的鋼琴家塔蒂雅娜(Tatiana)首次造訪台灣,一共演出了四場音樂會,分別是兩場協奏曲與兩場獨奏會。他們演奏了孟德爾頌、海頓、巴赫、普羅高菲夫、蕭頌的協奏曲、奏鳴曲與小品,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而作為整個活動的高潮,皮凱森大師在一場獨奏會中,演奏了帕格尼尼的全部24首小提琴綺想曲。那是台灣第一次有這樣的音樂會,在當時的小提琴界造成莫大的震撼。不分職業樂手、學生、或是業餘愛好者,音樂廳裡擠滿了我們認識、不認識的小提琴手;台絃的團員當然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都張大了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與眼睛,觀眾也為之瘋狂。那一夜,小提琴演奏在台灣有了新的意義與標準。



圖/海報(左至右:1997年第一屆台灣國際音樂營、1996年皮凱森大師來臺第一場音樂會、2006年皮凱森大師在臺音樂會海報)

 

至於我自己呢?在安卡拉的第一堂課結束後,我知道找到自己的北極星了。或許我永遠無法到達,不過那就是我要去的方向。隨後的十幾年,每隔半年或一年我會拜訪他一次,不論當時他在哪個城市——安卡拉、廣島、莫斯科或紐約。我會準備一套各式各樣的曲目,皮凱森老師則連續一週,每天密集替我上課。我還曾經幾次跟他一起旅行,聽他的音樂會,旁聽他的大師班,幫他翻譯,甚至和他一起演奏。通常在一整天的工作之後,我們會聊天、散步,大吃一頓。我清楚記得和他一起散步過的街道,還有他講過的每個笑話。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光。皮凱森老師對我非常寬容、有耐心,不論我犯了多麼愚蠢的錯誤——拉琴或人生——他都不曾厲聲責罵。只有一種時候是例外——當我批評同行、說別人壞話的時候,他會嚴厲地制止。我花了十幾年才學會控制我的舌頭,但唯獨這一點他從不妥協。他教我如何拉琴、為什麼要拉琴,也告訴我人應該有的樣子。



圖/台灣絃樂團音樂營(左至右:學生、林暉鈞、Victor Pikayzen)

 

幾十年來,許多小提琴大師來台灣演奏、教學,為台灣的古典音樂帶來很大的幫助與啟發。但是他們來去匆匆,從來沒有一位像皮凱森那樣,長期為台灣付出那麼多時間與心力。1996年之後,我們又陸續邀請皮凱森大師八次造訪台灣;除了演奏之外,更舉行以巴赫、莫札特、帕格尼尼、意薩伊全套小提琴作品為專題的大師班與講座;從青少年到成人,指導了許許多多的小提琴手。他還在台灣出版了四套CD唱片,兩本由他校訂、詮釋的樂譜,分別是帕格尼尼與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曲。他的演奏、教學、以及紳士風範,成為我們這一代小提琴手的「共通語言」。私底下我們開始暱稱他「老皮」;閒聊的時候討論跟他上過的課,以及那一次一次令我們傾倒的演奏。因為他,我們少了同行相忌,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共同體。他打開了我們的眼、耳與心;對我們來說,小提琴從來沒有這麼美麗過。

 

老皮每次來台灣都有家人隨行,我們因此得以認識他的太太「皮媽」、女兒塔蒂雅娜、以及孫子伊果(「小皮」)。二十幾年來,我們和他們一家人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伊果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才10歲。他的小提琴由爺爺啟蒙,而且從小看著爺爺練琴,爺爺也看著他練琴,10歲的時候技術就和當時正值青壯的我們不相上下,現在更是我們望塵莫及了。他不但繼承了老皮美麗的琴音,更探索傳統之外的風格,開拓了屬於他自己的曲目。



圖/皮凱森家族三代同堂(左至右依序:Tatiana Pikayzen、Victor Pikayzen  Igor Pikayzen)

 

2010年,台灣絃樂團成立20週年,再次邀請皮凱森與我們一起演出紀念音樂會。在舞臺上,「老皮」完全不顯老態,完美的技巧與四射的活力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惜他那是最後一次來台灣了。隨著年紀增長,他開始減少公開活動。我曾經去位於紐約郊區、老皮最後的家探望過他兩次。兩次都是冷颼颼的冬天,我和皮凱森一家緊靠著壁爐,圍在老皮身邊聊天,聽他拉琴。一直到最後,即使已經不良於行,一拿起小提琴,他就是一位絕世高手。他使用最小限度的力氣、最少的動作,演奏出時而輕柔、時而銳利、時而磅礴的琴音,讓我們如癡如醉。



圖/台灣絃樂團20週年音樂會,台絃團員與皮凱森大師(左至右依序:彭廣林、鄭斯鈞、何信宜、Victor Pikayzen、林暉鈞、譚正、林天吉)

 

任何旅程都有終點。去年2023,老皮安詳地離開人世。消息傳來的時候,我們都傷心不已。但是路還是得走下去。為了紀念這一段美好的回憶,為了延續這一份跨國、跨世紀的情誼,今年台灣絃樂團將邀請新一代的皮凱森——伊果——來台灣演奏。伊果將演奏兩套曲目;獨奏會曲目具有濃厚的傳承的意味——老皮是俄國第一位演奏巴爾托克無伴奏奏鳴曲的小提琴家,而哈察都量的無伴奏奏鳴曲是作曲家題獻給老皮的作品。與台灣絃樂團合演的協奏曲音樂會,則是伊果開拓個人風格的結果,也是他的拿手好戲——韋瓦第與皮亞佐拉的兩套《四季》。這兩套曲目,正象徵了皮凱森家族的傳承與創新。

 

人類如此好戰,世界紛紛擾擾。再美麗的事物,也總是被拿來當作鬥爭的藉口與工具。雖然力量微小,但台灣絃樂團努力用音樂引發人的善意,連結人與人的友誼。衷心期盼您的參與,我們音樂會見!

 

2024大師系列─小提琴家伊果‧皮凱森、簡文彬與台灣絃樂團

《不散的友誼》

--獨奏音樂會--


時間地點:10月31日(四) 19:30 衛武營表演廳

演出者:小提琴|伊果.皮凱森 Igor Pikayzen

購票網址&音樂會資訊:https://pse.is/65gjlg

 

--協奏音樂會--


時間地點:11月08日(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演出者:指揮|簡文彬 小提琴|伊果.皮凱森 Igor Pikayzen、林暉鈞 樂團|台灣絃樂團

購票網址&音樂會資訊:https://pse.is/65gjmj

※10%票房收入作為《偏鄉孩童學音樂》計畫之基金

※凡購買音樂會套票(協奏會及獨奏會各乙張),享8折優惠(場次不重複)

※更多演出資訊,請見各台灣絃樂團社群頻道,或前往訂閱主辦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