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多元身體巧妙入舞 看見台灣文化底蘊|貧窮男專欄

多元身體巧妙入舞 看見台灣文化底蘊|貧窮男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4年9月

當我們看到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以北印度傳統卡達 克(Kathak)舞蹈為基礎,創造獨特舞蹈語彙,或是風靡國際的以色列裔編舞 家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動作中有著猶太傳統舞蹈的符號,那台 灣的舞蹈有沒有什麼傳統,或是文化底蘊,可以供給舞蹈創作的養分?

取材民間信仰與祭儀


最先想到的無非是林麗珍的作品,從《醮》、《花神祭》、《觀》、《潮》等,以極致的身體表現,動作更緩,下盤更低,將台灣民間文化與東方哲思,整合視覺與空間、慾望與儀式,創造出獨特揉合台灣身體的東方身心靈美學。林麗珍在舞蹈的結構採用了文學的篇章,從台灣民間的信仰與技藝中吸取養分,從台灣的山林自然、祭典儀式間獲取靈感,透過舞者的線條,建構昇華成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民間信仰與喪葬禮俗,有著無法捉摸的神秘與不可言說的禁忌,吸引編舞家們實踐社會參與,與深入田野探討的課題。壞鞋子舞蹈劇場的林宜瑾,長期以「台灣在地」傳統文化、儀式、語言、習俗等面向作為創作核心,2016年《彩虹的盡頭》,採用了喪葬習俗中的牽亡儀式(牽引亡魂到西天極樂世界的過程),後來更鎖定「牽亡歌」中的舞蹈部分,骨盆螺旋擺動,帶動裙擺搖曳,讓人著迷又禁忌,舞者們整場維持著這樣的螺旋擺動,非常純粹又生猛有力。


藝術家蘇育賢的視頻作品《花山牆》透過紙紮搭景做偶,以民間俗豔風格,擺渡了台灣的縮影。出身紙紮世家的藝術家張徐展,同樣透過紙紮創造停格動畫《熱帶複眼》在全球獲獎無數。而出身殯葬業二代的編舞家許程崴,將童年的墓地經驗,轉化為創作養分,從《禮祭》、《肉身撒野》、《死線》、《柚子鬼》到《上造Sàng Tsáu》等等作品,像是揉合了民間傳說與喪葬儀式,有想像有頑皮也有駭人,透過舞台裝置與燈光,加上舞者們的肢體幻化為死亡想像大百科。


除了死亡的儀式,民間信仰也成為編舞的一大譜系,編舞家林廷緒的「金烏」系列,以道教科儀建醮法會的民間信仰為出發,一路發展最終精簡到剩下文韻筑一位舞者,如同乩身般的出神,時而又有著道士踩踏的陣步,將民間信仰中的種種姿態,透過舞者精氣神合一的迷人肢體,行雲流水如諸神到位。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推出的新作《大吻琉璃》,將視野轉往廟宇建築,大吻神獸,與琉璃屋瓦工人的身體與生命經驗。今年「嘉義新舞風」中,郭爵愷《搏筊》裡,兩名舞者一躺一趴,卻能做著相同的動作,除了身體上的挑戰,視覺上的趣味也博得觀眾喜愛,今年9月27、28日在中山堂的Dance Now Asia舞蹈節也能看到。


群相速寫展現多元面貌


另一類的編舞風格偏向群相速寫。林懷民的《我的鄉愁我的歌》,以汗衫圓頂帽拖鞋台灣蹲,以花布裙三七步搔首弄姿,描繪了某個時代、將文學或相片中台灣底層的男女群相,在舞台上活潑地呈現。或是編舞家嚴婕瑄在萬華駐地田野,以錄音檔與舞蹈呈現的《萬華女流》。最為獨特的是黃懷德《扮仙》,靈感來自於台灣民間廟會或傳統戲曲開始前、先有「扮仙戲」的例行傳統,在一方充滿喜氣的紅色舞台,演出者在熱鬧北管音樂環繞下,各自扮相出場,健美男士、探戈舞者、太極、流行街舞、舞綢、鋼管、扮妝皇后等多元身體群相取代了八仙,非常適合作為藝術節開幕的「扮仙戲」。 


編舞家何曉玫,從黑盒子中的《默島新樂園》,脫胎到廟會儀式現場的《默島進行曲》,抽樣了警察、女學生、8+9、軍人、檳榔西施、童軍等角色作為台灣身體群相,以及最吸睛三尊在半空中搖曳似神似偶的高空舞者,在廟會中成為大型的嘉年華,融入常民生活,成為廟會活動的一部分。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的《十三聲》,同樣從廟會陣頭取材,將民間舞步融入現代舞的創作中。


另一大類則由原民身體與舞蹈出發的創作,以蒂摩爾古薪舞集與布拉瑞揚舞團為代表,前者的舞蹈總監巴魯.瑪迪霖極具天分地拆解原民舞步,以現代舞技巧重新組合,而布拉瑞揚則透過原民舞者的生命經驗與特長,組織編排成動人作品。


以台灣本土文化為材料的舞蹈創作,是社會參與的一環,也許會觸碰到各種禁忌,無論是儀式祭典上的禁忌,或是社會階級、甚至牽扯到種族、國家認同等等紛爭,但深度挖掘或是破除框框,不正是藝術的迷人之處嗎?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

觀眾多或少,都沒差?

《火鳥.春之祭》 伊凡.沛瑞茲穿越今昔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