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我不常旅行,但人生就是一趟發現之旅|樊慰慈專欄

我不常旅行,但人生就是一趟發現之旅|樊慰慈專欄


《思想不短路》專欄|OPENTIX 2024年11月

有一次在整理過去零星照片時看到一批精采的戶外演出畫面,卻突然捫心自問 ,看表演的過程我只顧緊盯著手機面板,深怕漏掉精采鏡頭,但當時我有真正 以肉眼直接體驗、好好觀賞現場瞬息萬變的實境全貌嗎?雖然保存了照片或影 片的記錄畫面,聊供日後回味,但明明曾置身表演現場的我,在欣賞當下其實 失去了某些獨一無二的現場感受。

文字 / 樊慰慈 


人只有一生可活,所以每件事都要做兩次。

或,

人只有一生可活,但只要做得對,一次就夠了。


日前在收集資料時無意撞見這兩句似乎意見相左的人生哲理,頓時讓我陷入一連串的遐想。第一種說法比較生活化,或許也更貼近人性。譬如去了一家讓你大為驚豔的餐廳,下次肯定還想再去;無意中聽到一首蕩氣迴腸的樂曲,就會設法搜尋出來反覆欣賞;即使是那種第一次沒達標的任務,你也可能會想再試一次。至於第二種說法,境界顯然要更高一點。


這不禁使我想起已故俄國鋼琴大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的一樁軼事,他在獨奏會裡有時接二連三地猛彈安可,有時卻吝嗇地連一首都不彈,無論觀眾如何聲嘶力竭地鼓掌叫好。安可之多寡難道是看他當下的身體狀況或心情愉悅程度?其個人解釋卻讓人聽了跌破眼鏡:他若對音樂會裡正式曲目的演奏已很滿意,那本身就應該是個完美的句點,無需畫蛇添足;反之,若覺得自己的表現並不理想,才會接著彈一些安可曲,直到認為可以對得起自己為止。因此就他而言,是否要彈安可似乎並非取決於觀眾的掌聲,而是為了自身內心的平衡。問題是,若碰巧遇到李希特猛彈安可的演出,觀眾並不見得會認為他沒把音樂會曲目彈好,卻肯定覺得賺到了!


意識中的記憶或圖像上的回味,何者為重?


一次就夠了,其實也包含把握當下的意義,問題是,把握的當下是什麼?處於智慧手機的時代,隨時記錄和分享算是件常態,譬如在餐廳裡讓手機先吃」已成為人們的家常便飯。生活中要捕捉的鏡頭當然不止有美食,然而日積月累之下檔案漸增,實體或雲端記憶體也須不斷擴充。屬於檔案夾分類控的筆者,有一次在整理過去零星照片時看到一批精采的戶外演出畫面,卻突然捫心自問,看表演的過程我只顧緊盯著手機面板,深怕漏掉精采鏡頭,但當時我有真正以肉眼直接體驗、好好觀賞現場瞬息萬變的實境全貌嗎?雖然保存了照片或影片的記錄畫面,聊供日後回味,但明明曾置身表演現場的我,在欣賞當下其實失去了某些獨一無二的現場感受。


相對地,過去拍下的各種影像,又有多少比例長期塵封在記憶體中,未曾重見天日?如今想想,當初是否應更珍惜在立體時空中讓眼球直視現場的每一分、每一秒?能專心地欣賞一次就夠了。


資訊超載,是福是禍?


上述疑惑或許僅屬哲學寓意的範疇,大可放在一旁,聳聳肩,太陽每天仍從東邊升起。但在近半世紀以來愈演愈烈的資訊時代裡,那的確也是一件對社會發展影響深遠的事。筆者在本系列專欄裡曾兩度提及美國未來學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1928-2016)探討人類文明演進的名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1980)。而在他早期的成名作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1970)中,托佛勒即已針對20世紀中葉社會在極短時間內產生太多變化的現象,提出因「資訊超載」而導致消化不良,對人類心理和行為意識造成巨大的衝擊。他所例舉的主要現象包括科技快速研發使產品汰換率加劇,甚至帶動了各種產業在短期內此起彼落的興衰潮。


筆者想到當時托佛勒尚未目睹的發展,譬如光碟在1980年代中葉興起,10年左右即取代了黑膠唱片;但風光不到30年,光碟又被各種線上平台及USB淘汰,隨之造成全球多數實體唱片店歇業。而後者的命運也另和1990年代末網路電商之崛起有關。此外,倒的不僅是唱片店,也包括許多書店。但書店關門並非僅因為讀者購書的管道轉向網路,而是根本的閱讀習慣和獲取知識╱訊息的來源均隨著數位化的發達而改變。我們當前正面對的問題則是,未來數年內,進階的人工智慧又將改變或取代些什麼?隨著每個人不同的取捨,有人會乘在風頭上破浪而行,有人卻能另闢蹊徑以塑造自我價值,有人則或將迷失在一波波的浪潮中。


即使上述這些事件和趨勢於托佛勒寫作期間尚未發生,卻更加突顯未來的衝擊》對時代脈動及社會前景彷彿已做了預言式剖析。筆者呢?冥冥中在個人專業發展上好像有個14年之癢的模式,一個篇章雖將結束,已想著有些讓我動心的歷險,或是突破罩門的新挑戰?嗯,只要做得對,一次就夠了!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從巴黎奧運斜槓音樂舞台的穿越狂想

科技無形化與音樂天堂之間的距離

文字指令:藝術生成的彈指神功?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