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專欄

致未來的備忘錄|貧窮男專欄

致未來的備忘錄|貧窮男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專欄|OPENTIX 2024年11月

「新」編舞家的定義頗難拿捏,什麼是新?何時才算「不新」,並非指年紀,可能是綜合作品的數量、規模與所獲資源。近期看到黃騰生、郭爵愷的作品都好喜歡,但也許我錯過的更多,個人觀點難免偏頗,個人的視野與經驗絕對有限,但透過不同平台,不同網絡,不同評審的專業與角度,也許能找到最大公約數。

文字 / 貧窮男


在準備秋天藝術節舞蹈節目《狂履》(CARCAÇA)時,研讀編舞家馬可.達席爾瓦.費雷拉(Marco da Silva Ferreira)的履歷,發現他在2015年曾獲選Aerowaves(歐洲新銳舞團發掘平台)的年度20位新人。Aerowaves目前在34個國家擁有46名專業的合作網絡夥伴,每年10月會投票選出年度20位新銳編舞家。


Aerowaves於1996年在倫敦The Place劇院成立,由當時的劇院總監John Ashford召集的一小群歐洲舞蹈同事,運用他們的國際視野來幫助整理出歐洲各地最有潛力的編舞家,長年下來有一定的公信力。歐陸的舞蹈浪潮正熱,在歐盟的助力下,舞蹈無國界,觀眾與創作質量都有著正向循環,一代一代進化,生生不息。那在台灣的我們,要如何「找到」編舞的新銳好手? 


近年觀察到的3位「新銳」編舞家


我想分享近年來觀察到的3位編舞家以及在哪些平台看到新一代編舞家的創作:


第一位是戴啟倫。他的作品數量頗豐,大約有11支作品,照理不該稱為新銳,但我首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從2022年「嘉義新舞風」的《萬物長生》(但是在萬座曉劇場看的)與2023年國藝會「新人新視野」的《大解脫者》開始,都還算是短篇,2024年《惑星の放浪》是長篇。他的作品總能將想法轉化成整體的畫面,有不晦澀的主題與身體表現的趣味、整體視覺調度,讓人在莞爾之餘帶來深沉思考,從過去沒看過的作品的命名《黑菠蘿》、《湯姆熊歡樂世界》、布特列退化》等,透過他的創作宇宙來理解脈絡,會讓人非常期待他的新作。


第二位是從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舞團回來的優秀舞者劉奕伶。她的創作在2022、2023年前後大爆發,在「雲門創計畫」支持下,獨舞作品《Normal Life》2022年於新加坡DA:NS藝術節演出,演繹她在紐約疫情期間的生活,與舞團老闆比爾之間的工作矛盾,內在的壓力與調適,低限的舞蹈與高強度的身體訓練呈現出來的戲劇性作品,成為2024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TURN OUT》的前身。2022年以作品《… and or…》拿下日本橫濱舞蹈大賽評審團大獎,沒有音樂的雙人舞,拆解組合玩出人體拼圖的種種可能,展現她在身體動作上的思考與編織,不使用音樂下對節奏的掌握,更加純粹也更為挑戰。同時接受鐵玫瑰藝術節的命題式邀約,以「舞蹈班」為題創作《Game On》,可看見她大規模田調後駕馭空間的調度能力,協調不同身體能力的舞者,透過遊戲透過結構來完成創作論述。2024年正式演出的《TURN OUT》將個人舞蹈生命史與脫口秀結合。展現身體能力與段子撰寫表達與節奏掌控,寫下台灣舞蹈史上最特別與大膽的嘗試。 


第三位推薦的是莊博翔。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在2019年臺北藝穗節的《We are not human at all.》,一鳴驚人獲得「藝穗原創精神獎」,當時看完內心的感受是:這太犯規了,像是NBA球隊來打瓊斯盃,整體的實力與陣容都太堅強!這想法在後來的「舞躍大地」獲得驗證,拿下了「年度大獎—金牌獎」,再來就是2023年在艋舺國際舞蹈節看到的《消亡中的餘留者》,與在雲門創計畫中,在林懷民的指導下,精雕細琢出2024年演出的《㒩》。莊博翔作品從開始的快速奔放,注重群體的整體視覺感,到最後《㒩》的內斂服膺主題,如舞踏堆疊的肉身,去蕪存菁被收斂,不靠炫技技巧與快節奏就能以肢體張力收緊觀眾目光,也讓人相當期待蛻變後的作品。


透過多元平台看到未來精采


「新」編舞家的定義頗難拿捏,什麼是新?何時才算「不新」,並非指年紀,可能是綜合作品的數量、規模與所獲資源。近期看到黃騰生、郭爵愷的作品都好喜歡,但也許我錯過的更多,個人觀點難免偏頗,個人的視野與經驗絕對有限,但透過不同平台,不同網絡,不同評審的專業與角度,也許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值得關注的平台譬如:三十沙龍(包含前幾年的「相遇舞蹈節」)、國藝會的「新人新視野」、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臺北藝穗節、嘉義新舞風、漂鳥舞蹈平台、艋舺舞蹈節、舞躍大地、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北藝大北北風、中山堂Dance Now Asia……這些平台各有各的創作獎助、國際媒合等誘因,也提供了新手試煉的舞台。雖然無法像歐陸Aerowaves每年挑選出20人,單一平台就具備足夠公信力,也許無法許願Aerowaves擴大名單到全球,但從台灣這些平台中絕對能找出優秀的新銳編舞家,或是透過全球化的媒合,站上世界舞台。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多元身體巧妙入舞 看見台灣文化底蘊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

觀眾多或少,都沒差?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