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探險家

晃蕩的美學練習,且走且坐、隨心所欲而成的飲食風景|梁薑薑專欄

晃蕩的美學練習,且走且坐、隨心所欲而成的飲食風景|梁薑薑專欄


《藝文食景》專欄|OPENTIX 2024年12月


文字 / 梁薑薑

插畫 / Miss Susu


人生走到某個轉彎處,倏地發現若每件事都有目的性、有所求,長期下來真的會讓身心靈疲憊不堪...記得初出社會的時候很常翻閱舒國治先生的散文集,經典的《理想的下午》幾乎是當代的文藝青年人手一本,每間咖啡店的書櫃上也得好好放上《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窮中談吃》等作品,很奇妙的是那時剛成為社會新鮮人,怎麼想都應積極努力投入工作,但不知怎麼的那段期間內心卻很嚮往那種無所事事、漫無目的浪漫風景,可說實在的,心態上並不太能感受到這份以晃蕩」為核心的美學,說到底在生活上該怎麼實踐。


但後來,我想是隨著身份的轉變開始從事音樂工作,有了與上班時相對較自由調配的時間,亦或是因為演出得時常前往不熟悉的地方,常常在演出前後、綵排完的空檔...有著極需消遣的時間縫隙,身體自然而然的開啟了毫無目的閒晃行程,漸漸地也真的像是年少時期讀過的舒國治作品,感受到從這樣看似沒有方向的過程裡,發現了尋常生活裡的有滋有味。


平日都在台北活動,若突然行程上有個空檔,或是單純想尋找一些觸動自己的藝文活動,位於城市核心、交通便利的松山文創園區往往都是當下的首選。自忖心靜的下來、時間也算充裕,我會前往園區內的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好好的瀏覽館藏精心挑選的書籍,時常會有不期而遇的想法在心底綻放,若時間不是太充裕,前往的路上點開松菸官方網站看看當天的展覽、或是隨性地前往園區的誠品書店逛逛,大概都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充滿愉悅、啟發性的能量。


因為是隨意地晃晃,來到松菸,想吃點東西時多半不會想朝需要預訂排隊的店家,考量到園區裡面店家新陳代謝的速度頗快,常常會發生前往了卻人事已非的窘況...。若真的時間不多,我通常會直接前往離園區最近的味家滷肉飯用餐,必點的是滷肉飯與白菜滷,味家的滷肉屬於油香滑嫩派系,大量的肥肉燉滷出美味馨香的湯汁,即便像我不喜吃太多飯的人,來到現場也都大碗的給它點下去,湯類選擇十分多,個人喜歡蛤蜊雞湯,但我深信每個來訪的人各自都能夠找到喜歡的湯品。


另外兩家我非常推的餐廳都需要稍微走一小段路,但多半都不需要事前訂位,位於巷弄裡的小龍飲食是一家很奇特的餐館、外觀很像是一般小吃麵店,但熱炒非常到位,豆乾炒肉絲是每訪必吃的炒菜,再來就是環顧四周幾乎人人都點的怪味雞、豆魚還有豬頭皮,另外愛吃水餃或是麵食的朋友,這種最基本填飽肚子的食物,聽外帶點餐的聲音此起彼落,大概就知道這裡每道菜都是真功夫。


再來一家說實在前往路線有點曲曲折折,但絕對值得的店,馬友友印度餐廳基隆路店,開在一個很不像是會有餐廳的地點,價格非常平易近人,店內十分印度家常感...唯有一點若是夏天前往需要多考慮,雖然吃過好幾次,但我總是懷疑他們的空調是裝飾用的,來到店裡,點上一片奶油或是蒜味烤餅配上菠菜咖哩,吃下口的那瞬間,真的是會讓人覺得絕對值得多走這些路前往,菜單上各式肉類咖喱與優格烤雞都是我的心頭好,特別叮嚀餐後甜點的米布丁,是一道每次拜訪務必上桌的完美收尾。




最後想要同場加映一家鄰近松菸,但與上述店家不同,多半時候都需要訂位,名叫北平都一處,進到店裡最明顯的一處牆上掛著某屆美國總統來訪的照片,店內兼具氣派與雅緻的裝潢不論大宴小酌都非常有面子,料理主打北方經典麵食,每道菜都嚐得到手藝與食材聯手的圓舞曲,說真的他們的菜只要一入口就知道,這不看是平常吃得到的味道。例如最尋常的酸菜白肉鍋,看到全銅製充滿使用痕跡的鍋子配著木炭香氣燒燙燙的上桌,豬肉片油脂處薄的似乎可透光,刷一下就充滿肉香,搭配恰到好處的酸菜湯頭,嚐一口就明白這是貨真價實的手藝展現,另外必點的是像是巨大鍋貼的褡褳火燒、炸丸子與芝麻醬燒餅佐醬豬肉,配上高粱酒一起享用,我遙想這大概就是台灣某個時代最經典的餐酒組合了。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


專欄作家小檔案

梁薑薑,台中大甲人,拍謝少年樂團貝斯手,文藝中年、衷心熱愛各種現場演出帶來的感官風景。曾任食品企劃,對各種飲食文化非常著迷,喜歡上餐廳、也喜歡在家動手料理,若使用地圖有屬性與類別區分的話,基本上是個用美食來定位東西南北的吃貨一枚,熱衷將靈魂深處的一時半刻,純然投入在文藝與吃喝的風景裏。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拋磚引玉兼誠心發問,一個闔家歡樂的藝文週末該往哪去?

海洋文化廣納百川的飲食風景

用吃與消費去感受一個城市逐漸形成的文化風景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