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 Translation Help?

你的瀏覽器目前預設為其他語言。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翻譯頁面,請注意,翻譯內容可能與中文原文有所差異,僅供參考使用。

It seems like your browser is set to a different language.

Method 1

You can find the translation button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er to translate the page into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Method 2

You can use your browser's built-in translation feature to view this page in your preferred language. The information is primarily in Chinese. If there are errors when translating into other languages, it’s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駐站作家

傾聽的藝術|郭文泰專欄

傾聽的藝術|郭文泰專欄


挑戰邊界》專欄|OPENTIX 2024年12月

作為觀眾,我們該如何以能被接受的方式提供回饋?又該如何以提問代替命令 式的建議? 作為藝術家,我們該如何練習這種「傾聽的藝術」,面對感覺讓人難以承受的 大量回饋,從中篩選出那些真正能推動作品進步的建議?

文字 / 郭文泰


每次演出結束後,我們很自然地會詢問觀眾對作品的想法。朋友通常會給予正面回饋,強調讓他們印象深刻的部分:「我很喜歡那個片段……」當然,我們會欣然接受這些評論,視為對作品價值的真摯肯定(畢竟,我們的朋友這麼聰明,品味又這麼好!)。但若他們給的評論偏向負面,或提出了些建議呢?


通常,我們總能找個理由將他們的回應視為偏見或有問題,認為他們「不了解我們的作品」,或是對我們有「個人恩怨」。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解讀有可能是對的。但若我們本能地築起這道防禦牆,又如何能提升我們的作品,或突破熟悉的創作過程所帶來的舒適圈?


接受並處理他人建議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在這學期的導演課上,我常感覺到這樣的防禦牆。如果我稱讚學生的場面調度或台詞詮釋,他們會熱情地點頭表示認同;但當我稍微提出一點疑問時,可以看到他們的眼神開始變得堅硬或迷離。看著那些原本在學期初展現出極大潛力的學生,最終毫無進步,頗令人沮喪。他們開始且上完了這門課,卻沒有任何成長。


相反地,有些學生會主動尋求我的意見,甚至徵詢同學的看法,邀請我們參加額外的排練,或針對某些卡關的片段提供建議。我不期待他們對所有意見照單全收,但看到他們願意嘗試、衡量這些建議是否有效,最後決定採用或是放棄,實在讓人欣慰。這種「試試看」的態度,就是健康學習環境的關鍵。


如果我面對的這群18歲學生認為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拒絕嘗試其他可能性,那他們為何要上大學?為何選修我的課?讓人難過的是,愈來愈多學生這麼年輕就放棄了學習。


願意接受並處理他人建議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但與此同時,信任自己的藝術願景同樣不可或缺。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曾提到,他早期的一場演出裡,所有觀眾都在中場休息後離開了。面對空蕩蕩的觀眾席,他可以選擇中止演出、宣告結束。然而,演員們完成了整場演出,並在一片震耳欲聾的寂靜中謝幕。


如果威爾森因為觀眾對演出羞辱的拒絕而改變他的美學,他可能不會創作出《聾人一瞥》或《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而這個世界也將錯失一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革命性的作品。


挑戰在於如何提供回饋與如何傾聽建議


那麼,挑戰在於,作為觀眾,我們該如何以能被接受的方式提供回饋?又該如何以提問代替命令式的建議?


作為藝術家,我們該如何練習這種「傾聽的藝術」,面對感覺讓人難以承受的大量回饋,從中篩選出那些真正能推動作品進步的建議?我們必須在被聽見的同時,也學會傾聽。


但願我們都不必面對是否要在空無一人的觀眾席前繼續表演的抉擇,但若真的遇到了,希望我們能懷抱開放的心態與堅定的信心,勇敢前行。


看看駐站作家其他專欄文章

「然後我成了……」

像水一樣

傳統的激進主義:行為藝術之死

OPENTIX將運用Cookie來提供個人化的內容、提昇使用體驗,也希望能提供更安全的消費環境。若你瀏覽本網站即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Cookie。閱讀我們的了解更多。